走向无人区
——可可西里科学考察记赵军
冯祚建在我国青藏高原中bu、青海省的西bu,有一条绵延千里、山势雄伟的可可西里山脉。山脉的周围有个辽阔的地区,叫可可西里地区。它平均海ba在4800米以上,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一块无人区。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多变,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禁区”。
近百年来,这样一块未被人类认识的宝地,曾经xi引了一些中外科学家去探险和考察,但终因自然条件严酷而未能如愿。这便使可可西里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它的自然条件到底有多么恶劣?山上有什么生物?它们不怕严寒吗?……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派出了一支由68人组成的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该地区进行了3个月的探险考察活动。通过艰苦的努力,考察队掌握了该地区的地质、动植物、冰川、冻土、自然地理等20多个项目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历尽了艰辛,饱尝了酸甜苦辣各zhong滋味。
大家都成了“醉汉”
考察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恶劣的高原环境。平均海ba4800多米的可可西里地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yang光绚丽,顷刻间会漫天大雪,转眼又是晴空。为了适应这一恶劣环境,使考察工作顺利进行,考察队在昆仑山口附近海ba4350米的西大滩安营扎寨,暂时停止前进。
此时已是初夏。与早已春nuan花开的低海ba地区相比,这里却是另外一个世界。
漫天飞舞的雪花,巍峨tingba的昆仑雪峰和玉龙般的冰川,呈现出一派冬天的景色。
只有营地旁平缓的坡地上零星生chang的植物nen叶和开放的小花,才使这里显lou出一丝春意。
夜幕降临了,狂风大作,寒风刺骨,队员们都穿上了厚厚的鸭绒衣ku,蜷缩在帐篷里,ti验着从未尝到过的寒冷。
然而,给队员们带来最大麻烦的,不是严寒,而是高山反应。
负责运输给养的是8名解放军战士。这些shen强力壮的小伙子们,走几步便要大口大口地chuancu气;晚上钻睡袋时,中途必须进行一次大xi气才能进去,就连脱衣脱靴也要chuan上一阵。他们活动起来,tou重脚轻像个“醉汉”。剧烈的tou痛,使他们仿佛生了一场大病。
科学家李树德,这位chang期在青藏高原从事科学考察的老队员也难逃厄运,得了高山反应不完全适应症,被送到格尔木治疗。
不仅是人,就连汽车也患了“高山反应症”,走几里,水箱里的水就开了,这时必须及时换水。80ma力的吉普车,只有五六十ma力了。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高山生理学家对考察队68人的shenti进行了观察,收集了2万多个数据。统计结果表明,75%的人有高山反应,40%的人出现轻度血niao,10%的人出现了dan白niao。这些数据是研究高山生理的宝贵资料。
人推着车走6月3日,适应了高原环境的队员们,向着第二个考察目标——可可西里的南缘格拉丹东进发了,这里有万里chang江之源——沱沱河。
进入山谷shenchu1,河谷两旁的沼泽地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何大胜,曾两次驾车运送chang江漂liu队进入格拉丹东,此刻他驾驶着六lun越野卡车,在车队最前面开辟dao路。
一路上,天气变化无常,晴朗的天空转眼间下起了大雪,搅得天地之间一片迷茫,频频陷车。考察队没有按时到达格拉丹东。
考察队在格拉丹东遇到了连日降雪。队员们克服困难,在冰雪中努力工作。但几天过去了,仍不见雪停。为了不被困在格拉丹东,考察队组织了一支小分队,携带简单的行装,分乘两辆越野卡车和两辆吉普车,冒雪西进。
厚厚的积雪使司机无法看清前面的dao路,分不清哪儿有泥坑,哪儿有沼泽。突然,打tou的越野卡车猛地沉了一下,shenshen地陷进了泥中。司机加大油门,汽车在泥塘里挤命挣扎,结果越陷越shen,难以脱shen。
另一辆卡车绕过泥坑,开足ma力,想冲到前面,解救被陷汽车,不料也遭厄运。
只有吉普车了。吉普车与卡车相比,质量太轻了,怎么办?20多名队员就一起站到吉普车上,试图用吉普车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