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中居首位,其他三种名鱼即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以及黑龙江兴凯湖的鱼。松江鲈鱼之所以成为名鱼,了因为它肉嫩不腥,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之外,还因为古代人为它作了许多宣传。据古书记载,江南地方官曾献松江鲈鱼给隋炀斋品尝,他非常欣赏,吃完大加赞扬,说松江鲈鱼是“金荠玉鲙,东南佳味”。另据古书记载,三国时候的曹操设宴招待百宫,也用过松江鲈鱼,人称“绘必松江鲈鱼者方美”。
人们一直误以为四鳃鲈真是四鳃,古书中说“天下之鲈皆二鳃,惟松江鲈四鳃”。
其实四鳃鲈跟其他鱼类一样,也只有两鳃,只是由于在它两鳃的前面多了一对呈鳃状的凹陷,很像鳃孔,特别是在春天繁殖季节,这凹陷处呈橙红色,跟真鳃孔一个模样,粗看以为真有四个鳃孔呢。
松江鲈鱼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在浅海,长在江河。松江鲈鱼属浅海洄游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生活。它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觅食。肉食性,以虾为主,也吃小鱼。每年春天,松江鲈鱼在沿海浅水带产卵,卵黏性,成块黏附在石砾上。
产卵后母鱼即死亡。初夏幼鱼溯河来淡水生长,到冬天又洄游入海。在我国沿海和通海江河,都有松江鲈鱼的踪迹。
松江鲈鱼身体圆筒形,头部略宽扁,后部略细而侧扁。体长只有10多厘米,20尾左右才够1千克。鱼体背部呈黄褐色,没有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
从前,松江地区河流里每年可产松江鲈鱼5000千克,可是现在已日渐稀少。究其原因,一则是松江地区工业的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二则江上修建了挡潮闸,使得“老大离家少小回”的鲈鱼苗,很难游归故乡了。
为了满足上海旅游业对松江鲈鱼的需求,为了满足外宾和侨胞想品尝驰名中外的名鱼的愿望,上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学院研究解决了人工饲养松江鲈鱼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松江设点人工饲养松江鲈鱼。进一步扩大饲养,必将是不远将来的事。
比目鱼的“返祖现象”
比目鱼跟一般鱼类比较起来,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鱼体不对称,两只眼睛不是长在头部的两侧,而是长在身体向上一面头部的同一侧。口、牙、胸鳍和腹鳍等都不对称。肛口也不在腹面正中线上。鱼体向上的一面颜色比较深,往往跟周围环境的色调相一致,这样便干隐伏海底。鱼体向下的一面颜色比较浅,近乎灰白色,这样在它游动的时侯,底下的肉食性海洋动物就不容易发现它。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比目鱼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时候,跟一般鱼类一样,两只眼睛也是对称地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的,只是到了稚鱼期,即从刚孵化出来算起约20多天以后,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体形发生变态仔鱼向下这一侧的一只眼睛才逐渐向上移动位置,最后和上面原来的那只眼睛并列在一起。这说明比目鱼的祖先,也是左右对称的侧扁形的鱼类,只是由于长期平卧海底生活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演变,才长成了现在这般独特的模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目鱼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重现其祖先左右对称侧扁形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生长发言中呈现的返祖现象。返祖现象按严格的生物学的含义,仅指生物体已退化的器官或组织,又重新出现在肌体上的现象。比如个别人身上有尾巴、多乳头或全身长毛等,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我们把比目鱼生长发育中某个时期出现它祖先的模样也称做返祖现象,那是从广义上说的。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书中,就有关于比目鱼的记载,注意到了比目鱼两只眼睛长在同一侧面这样一个特点,并且推测比目鱼游动的时候,必须一雌一雄并在一起,分视左右两方,才能成行。
比目鱼以无眼的一侧身体平卧海底,过底栖生活。有时候还把身体埋在松软的泥沙里,只露出两只眼睛,这样一则便于隐蔽自己免遭袭击,二则也更有利于它们突袭猎物。比目鱼适应底栖生活,它的鳃盖膜后缘已向内卷成管状,呼吸的时候,水自口入,然后从鳃孔上端的小孔慢慢放出,这样可避免泥沙进入鳃内。比目鱼一般栖息在水深200-133米左右的海区内。
别以为比目鱼总是一天到晚平卧海底不动的,其实它也挺能游泳。游泳的时候,也以侧卧平躺的姿式,身体上下弯曲,作波状前进。比目鱼也跟其他许多鱼类一样,有洄游习性,有人经过多年标志放流查明,有的种类能洄游370多公里,有的种类甚至能洄游2700多公里,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旅行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