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就着点燃的野火,烧烤着美餐一顿。
天快擦黑的时候,李卓侯先生回馆来了,学生们一个个赶紧溜回自己的房舍,一声不吭。和尚就向李先生一五一十地数落起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来了。
李先生听老和尚说了许多孩子的不是,可是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就问:“老师父,仲揆呢?您不要客气,实话告诉我,这一下午他在干什么?”
“不是我当面奉承您,李先生。”老和尚满面笑容地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您走了以后,他一直遵照着您的吩咐,在那儿读呀,写呀!教室里闹得不成个样子,他就躲到天井里去了,那儿安静。您瞧,他还在看书哩!”
李卓侯顺着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去,儿子仲揆坐在天井里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仲揆,天都快黑了,进屋来看吧!”
小仲揆这才合起书,笑着说:“爸爸,你回来了。我只剩下一小段了,趁着天井里还有点儿亮,就到这里看了一小会儿。”
“刚才我回家看了一下,你母亲给你带了几个熟鸡蛋来。”
李仲揆接过父亲递给他的几个还有点热气的鸡蛋,乐呵呵地笑着,又还给爸爸一个,说:“爸爸,这只给你吃。”
要多做好事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去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火熄灭了,人们也渐渐散去,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湿了,衣服上也是连上带泥,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心疼地说:“孩子,你还不到10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穿棉衣,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婆婆,河南太婆没穿棉衣,您给她几件衣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