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山下的童年
严慧穷教书先生的儿子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dao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liu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gong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chu1靠山有水,不愿再四chu1liu狼,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jiao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gen灯论儿,插在一gen铁piguan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zhong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gu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chang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rui。妈妈在里面放了两gen灯rui,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gen,只剩下一gen。
“就点两gen灯rui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gen灯rui,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tou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ting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gen灯rui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有心计的孩子小仲揆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子可是很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chang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10岁的他,ti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xie气,他找到一gen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tou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gen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是一杵一杵地,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
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