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要涉及帮助,他们却无能为力。
是啊,他们所行的是事务
的谈话。
“您的法文书都是从哪儿来的?”
“这么说,现在只有您一个人?”
“靠近泰会特火车站。”
“您也到过那里?”她遏制不住心中的希望!
“那样不会到痛苦,”她回答说。她的嗓门一向不大,说话声音很轻。
奥列格倒着发蓬松的脑袋,想看清那是本什么书。
奥列格又了
:
他们的笑有一个共同的特:似乎刚刚开始,却又不可能继续下去。
“又何必怕痛呢?”
“是克劳德-法雷尔写的。”这位奇怪的护理员回答时把“劳”这个音发得比较。
站久了他觉得吃力。她注意到这一,便将一把椅
挪给他。
“不,哪能呢!女儿死在效地。战后我们转到这里来。丈夫在这里第二次被抓走,送
了劳改营。”
“晚上好,”她微微一笑,带着在自己宅邻接待上宾似的拥上了年纪的资夫人式的全
尊严。
“是真的不向往,”科斯托格洛托夫喃喃地抱怨。“他们整天无所事事,轻浮浅薄,也多。可真想喝住他们问一问:喂,朋友们!要你们
苦活,行吗?叫你们光吃黑面包没有
菜汤,受得了吗?”
他们怀着良好的祝愿、不慌不忙地互相注视着对方。
“现在也都在一起吗?”
科斯托格洛托夫斜瞅着那本书,就像一条狗斜瞅~只鸟儿标本:
“又是法文的?说,是什么书?”
她也同样直截了当地回答,有如对方在问她值班的事:
“也许是这样。也许这是我于妒忌。不
怎样,反正想喝住他们问问。”
这神表明,他们随时愿意为对方提供帮助。
“这是没有理的。人家已脱离了黑面包阶段的生活。那是经过奋斗得到的。”
“还有一个小儿。8岁。”
现在奥列格走近她的小桌旁,故意老远就让拖鞋发声响,免得她受惊:
“一也不向往?”她笑了,奥列格也跟着笑了起来。“宁可接受看
和监督?”
她看书时不镜。她转过
来——这转
动作的本
就跟她随时听候使唤的转
动作有某
无以名状的不同。
“第二次是在1949年?”
她角和嘴角的鱼尾纹既刻着她的年龄,又刻着她经历的磨难,也刻着她的智慧。
科斯托格洛托夫同伊丽莎白-阿纳托利耶夫娜就是如此,他俩早已互相认了对方,早已心照不宣地互相打招呼了。可是他们始终没有机会
谈。
“在我们俄罗斯,赞叹‘黎!
黎!’有多久了?大概有两百年了吧?让人耳朵都嗡嗡直响,”科斯托格洛托夫咕呶
。“那里的每一条街,每一家酒店,我们恐怕也都能背
来。可我就是不知趣——一
也不向往
黎!”
“是的。”
“城里有一个外文图书馆。另外,我还从一位老妇人那儿借来看。”
“是全家一起被抓的。闹不清究竟谁连累了谁。”
坐在椅上,科斯托格洛托夫时而偏向左边,时而偏向右边,仿佛过
的
躯对他是个负担。他并不拐弯抹角,而是十分自然地直接问
:
奥列格望着她那并没有颤动起来博取怜悯的脸。
“明白了。那是湖区劳改营。实际地可能在勒拿河边,信箱地址是泰舍特。”
标志,仿佛手心和脚掌上有什么烙印。(实际上这方面的迹象确实很多,例如:脱而
的一个词儿;说这个词儿时的语调;话与话之间嘴
的撇动;别人表情严肃时,此人却在微笑;别人都在笑的时候,此人却绷着脸。)就像乌兹别克人或卡拉卡尔帕克人在医院里毫不费力就能认
他们的同胞那样,这些人,哪怕曾被罩在铁丝网
影中一次,就有这
本领。
“可您为什么老是看法文书呢?”
“这是意料之中的。那是在哪个劳改营?”
“晚上好,伊丽莎白-阿纳托利耶夫娜!”
“您是由于丈夫的问题而受到连累吗?还是由于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