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被胶泥粘掉而不敢前来追击。
朱老师什么时候离开方枪枪他们班的,我也没在意。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突然失踪,班上的同学也经常大批转学,空出很多座位,有的过两年新开学又出现了,有的再也没回来。
很长时间,一提到“资产阶级派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这些词句,我就想到朱老师厚厚紧闭的嘴唇、纹丝不动的卷发、如同洒在窗外些许灯光的眼神。这老师给我留下的就是这些干巴巴的概念。
那一天,我们还在那个红墙环绕的操场举行了一个开学典礼。我见到了台上的校长,他是一名前少校,穿着一身人字呢的老式黄军装,瘦瘦的个子,面前有扩音器仍声嘶力竭的样子。他的名字和我们部部长张宗逊只差一个字,叫张宗仁,依我糊涂之见,他几乎、差不多、大有可能该是那上将的弟弟。哥哥管大人,弟弟管小孩,这安排很搭调。
作为一个小孩,初出茅庐便有一个真正的少校当领导,方枪枪很知足。少校,那差不多是个团长。一个小学,趁个团长,大家出去笑傲江湖。
翠微小学在我们那一带不是好学校。名气远在“育英”、“十一”之下,也比不了海军的“七一”空军的“育红”总后的“六一”这些大院自己办的子弟小学。其实我也没去过那些学校做比较,只是执着认为一所学校的好坏全在于它的学生是否都来自一个山头,我当那是纯洁,高人一等的标志。
我们已经很将就了,三个院的孩子混在一起上学。到方枪枪入学时,翠微小学已面向社会开放招生,同学一半来自周边的地方人家,出身可疑:什么“黄楼”的,一座大楼孤零零立在路边,也没围墙,无人站岗,底下一层还卖粮食;还有“羊坊店”的,一听就是纺羊毛的店,家家养羊也未可知。这些孩子的涌入,使“翠微”在整个地区愈发普通,真是绿色很少,用兵痞的话说:一支杂牌。
多亏有少校,才捞回一点面子。
少校同志在红旗飘飘画像林立的台上像个大英雄对我们——他的部下慷慨陈词。台下高年级少先队组成的华丽阵容使这场面很像一次军队校阅。我说过方枪枪有慕大情结,崇拜军队或近似军队的人群,遇到就犯贱,抖擞精神,摆出一副数他最效忠的样子,还替别人着急,比谁都瞧不上自己这排光秃秃、乱哄哄的一年级新生。
方枪枪卖弄自己的立正姿势,高傲地瞟着身旁的同学,觉得自己很精锐,别人都是乌合之众,特盼有宪兵前来纠正。
少校在台上说得很热闹,都不是他自己的话,而是一套公共用语,主要由林彪的话组成。林元帅是民间艺人,有编段子和顺口溜的急智。庞驳深奥的毛泽东思想经他一归纳,也就剩三言两语。“林老师”开一代风气。没有他,那个时代会少许多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