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迈说:“你们不都看见啦?就是那样一关系吧。”
这个用英语谈的电话,足足打了半个小时。父亲很不
兴,嘴里直嘟囔:“这个努生,谈情说
也不分场合。”
到了节前夕,康氏母女总要送来一小盆长满
的
仙。罗仪凤还要在每
的
位
上五分宽的红纸圈。如果有四个
键,那就并列着有四个红
纸圈。
仙自有
意,而这寸寸红,则带
了喜庆气氛。
母亲拿着这些稀罕之,曾招待或转赠别的人。如储安平,冯亦代。他们的
境比父亲更差。
我和母亲捧着这些最俏的
品和
品,一路上谁也不说话,怀着一
复杂的心情回到家中。母亲把东西一件件摊开,父亲看后,说:“康同璧不说解放全人类,却从救一个人开始。”
谁都明白,父亲的这句话是个啥意思。
我听了,非常吃惊。没有想到他看见我,就上背诵
我十九岁独自登上印度大吉岭时写的诗。这样的态度与气派,当然能够
引许多人从海外归来。”
总之,康氏母女都很喜罗隆基。后来,父亲又把章乃
、陈铭德、邓季惺等人,介绍给康氏母女。这些人经常聚会,聚会多在我家。我家的聚会只要有罗隆基在场,就会变成个沙龙。而罗隆基
边由于有了一个未婚女
,人也显得格外
神。一有
隙,他便滔滔不绝,夸示自己很有学问。遇此情况,父亲每每暗自发笑。罗仪凤则很少开
,但很注意罗隆基的谈话。即使在他和父亲谈论民盟的往事,康同璧的这个女儿也很专注。那不移动的注视,意味
长。有时,在她的脸上,还浮散着一阵红
。
我边的一个官员模样的中年人,对他
边的夫人说:“这老太太不知是哪个将军或烈士的妈妈,面
可真大,咱们的
主席都要过去跟她打招呼。”
在以后的三年时间里,母亲不断地从罗仪凤手里接过装着侨汇票的小信封。母亲怀揣小信封,由我陪着去坐落在王府井大街的侨汇商店买心,买白糖,买
布。那个商店,永远是满满的人,长长的队。大家都在安心排队,耐心等待。
一天下午,父母乘车外,归来时路过东四十条,看天
尚早,决定顺便去看望康同璧。跨
大门,就看见康同璧和一些容貌苍老的人悠闲地坐在院
里。一张大圆桌,上面摆着茶
,杂
及瓜果。正是残夏、初秋的转折时节,整座
院散发
馥郁的草木气息,几棵枝
舒展的老树,绽放
洁白的
朵。这里,既令人心旷神怡,又呈现
一
令人惆怅的魅力。作为不速之客的父亲一下
面对那么多的生人,脸上的表情一时也好像找不到适当的归宿。康老很
兴,一再请父母坐下,共赏院中秋
。在所有的客人里,父亲只认得载涛②。
即使到了文化大革命阶段,在康氏母女节俭度日的年月,罗仪凤把铺晒在窗台的橘,统统
成酱,还要把这一瓶瓶橘
果酱
我的书包,让我带给父母。母亲舍不得吃这些果酱,连连叹
:“看看仪凤,你就懂得什么叫侠骨柔
了。”听说我家在使用蜂窝煤炉
取
,罗仪凤就亲手教我
一
取名为“艾森豪威尔汤”的
式汤菜。并介绍说:“这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军营里的发明。”
那边厢,传过来康同璧的声音:“我的生活很好,你们不要客气了。我的生活原则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回到家里,父亲把这件事讲述给我听。在他的讲述里,溢
一
叹服。在父亲的
受里,康家的举动不仅是
于礼貌,而且是一
德。这
礼貌与
德,给人以
神抚
和心灵的温
。康同璧款待朋友之殷勤敦厚,对前朝旧友的涵容忠忱,是少有的。一切以“忠义”为先——老人恪守这个信条自属于旧
德,完全是老式
派。而那时,官方正在全社会
力推行“阶级、阶级斗争”学说,贯彻“政治挂帅”的思想路线。
母亲拨通电话,向罗仪凤表示:“伯钧和我们全家,不能接受这样的重礼。康老年迈,需要营养。再说,我们的生活比一般老百姓多了。”
罗仪凤经受不住罗隆基的情攻势,也抵挡不了罗隆基的个人魅力。于是,这以兄妹相称的一对,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恋
。除了单独约会,电话、书信是他们来往的主要方式。
老人所言,决非虚词。一次在人大三楼小礼堂举办文艺晚会,我与父亲同去,坐在靠后的位置。为了能看清演,康同璧坐在了第一排。开演前三分钟,
泽东
了会场。当他看见了这个“支那第一人”的时候,便主动走过去,俯
与之握手。当时康同璧带着
镜,正专注于节目单。她认清来者,即匆忙起
。微笑的
泽东,即用手
住了老人的肩膀。许多人见到了这个场面。
罗仪凤则说:“我有个哥哥,很疼自己,可惜在国外。现在好了,又来了一个。”
“五百年前是一家。”罗隆基兴地对康同璧说:“我正孤单度日,现在我有妹妹啦!以后穷了,病了,有妹妹照顾,我不怕了。”
康同璧用手指那开着白朵的树木,对父亲说:“这是御赐太平
,是当年皇上(即光绪皇帝)赏赐给先父的。所以,每年的
开时节,我都要叫仪凤准备茶
,在这里赏
。来聚会的,自然也都是老人啦!”接着,罗仪凤把张之
、张勋、林则徐的后人,以及
新觉罗家族的后代,逐一介绍给我的父母。园中一片旧日风景。显然,这是一个有着固定成员与特殊
义的聚会。在康同璧安排的宽裕悠然的环境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对历史的重温与怀念。主客谈话的内容是诗,连其中一个相貌清秀的中年女
,也是满
辞章。而这恰恰是父亲最不
通的话题,父母很快告辞。
后来,罗隆基除了在我家与康氏母女聚会,自己还去东四十条登门拜访。后来,他又单独在自己的住所请康同璧母女吃茶、喝咖啡。
到了质极度匮乏的
张阶段,罗仪凤不再送糖果糕
。一次在我家聚会吃午茶,她趁别人不注意的空隙,朝母亲的手里递上一个两寸长、一寸来宽的自制小信封,并用
指封嘴的手势告诉母亲:别吱声。客人走后,母亲拆开一看,全家大惊:是北京市政府
据侨汇多寡发给在京侨眷的专用糕
票,糖票,布票,且数额不少。
有意思的是,康同璧在认识父亲以后,又提很想结识罗隆基。父亲当然
兴,并很快
了见面的安排。因为都姓罗,所以康氏母女与罗隆基一见面,便“自来熟”
老太太还补充说:“这汤又便宜又营养,只是费火。你一定要给爸爸妈妈多几次,叫他俩多喝些汤,对
有好
。”
母亲望着它,连连赞叹:“什么东西到了康家人手里,就与众不同了。”
也就在这个困难时期,右派们的聚会成了聚餐,并实行AA制。每次聚会,父母都会带上我。这时,我渐渐发现罗仪凤的衣著,从讲究转变为漂亮。像过去不怎么穿的翠绿,也上了
。
发油亮油亮的,发式也是经过
心梳理,越发地洋气了。更大的变化是在聚会中,她和罗隆基常开小会,而且说英文。有一次,我们在西单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吃晚饭。饭毕,大家步
这座昔日的王府。我们都来到了大门,他俩还拉在后面老远。
我忍不住,了句嘴:“她不是谁的妈妈,她是康有为的女儿。”
不久,罗隆基的好友赵君迈④来我家闲谈。父亲关切地问:“老赵,到底努生和仪凤关系怎么样了?”
我大笑不止,父亲狠狠瞪我一。
三年自然灾害来了,连国家元首都发了“忙时吃
,闲时吃稀”的号召。一两油,二两芝麻酱,三两瓜
,半斤
生,是市民百姓逢年过节的特别供应。它们似金
般地珍贵。为了多吃一
饭、多争一块
,兄弟打架,
妹吵嘴,夫妻反目,父
翻脸的事,屡见不鲜。也就在这个时期,康氏母女凡来我家,罗仪凤必带些糖果或
心。
与康同璧母女几年的往,使我认识到贵族绅士和
质金钱的双重关系。一方面,他(她)们
居在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以维持
贵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都看不起钱,并不把
质的东西看得很重。所以,在他(她)们心中,那些商人、老板、经纪人,决非gentleman。储安平在他的那本有名的《英国采风录》里,拿
整整一章的篇幅,去描绘、剖析贵族和贵族社会。他这样写
:“英国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君
绅士(gentleman)。一个英国父亲,当他的儿
还没有成为一个man时,即已希望他成为一个gentleman。英人以为一个真正的君
是一个真正
贵的人。正直,不偏私(disinteregted),不畏难(capableofexposinghimself),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她)不仅是一个有荣誉的人,并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③如果说,康氏母女让我懂得什么是贵族的话;那么储安平的这段话,便教会我如何判别真假贵族。
赵君迈没有立刻回答。他起
站到客厅中央,举臂抬
,打了两手太极拳。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伯老,你这不是在给我
难题吗?努生这个人的
情和
病,你是清楚的。他现在对仪凤是
烈的,将来会不会冷淡下来,谁也不敢打这个保票。”
极想成全好事的,是母亲。
“谁是康有为?”那中年人的夫人追问。
一次,康氏母女到我家作客。人刚坐定,电话铃就响了——是罗隆基打来,问:“仪凤到了没有?”
我返要
他俩,父亲一把拽住了我,嗔
:“傻丫
!”
罗仪凤在明知罗隆基是右派的前提下,奉献自己近乎神圣的
情——这让父亲非常尊重和心疼她,并担忧这场恋
的前景。因为自从罗隆基和妻
王右家分手以后,他
恋过不少的女人,却无一人与之携手到白
。故父亲常说:“没有办法!负心的总是努生,可又总是有女人自愿上钩。”
见此情景,父亲不无担忧地说:“努生(即罗隆基的字)是旧病复发,一遇女即献殷勤。可怜康有为的这个外孙女,真的是在恋
了。”
月下,
院中迟开的
朵,吐
着芬芳。他俩说的是英语,罗仪凤语调温
,双眸迷茫又发着光。罗隆基的
心,好像都一齐被那双黑
睛
了过去。
电话打完,罗仪凤回到客厅,略带腼腆地霎着睛。我发现,她那张原本不怎么漂亮的脸,竟因兴奋而生动,因生动而
丽起来。
父亲激动地说:“这是康老的儿从海外孝敬老人的,我们不能收。”
父亲索直言:“我想知
努生的态度。他怕是又在逢场作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