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孩子你慢慢来 > 跋(2/2)

跋(2/2)

当然最多、最鲜明的记忆,还是那些温馨甜的时光。周末,一整个晚上我们三人围在床上一起朗读、讲故事,整个晚上。从《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到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从木兰到《三国演义》,我们的视野地平线简直是一无限宽阔的开展。母亲和我们这亲密相方式,说起来就彷佛是现代亲教科书里会鼓的一教育范本,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也不过就是晚上与母亲的温存时刻,而且,为了不睡觉,讲故事朗读的时间,能拖多长就拖多长,愈长愈好。

就在我写的此刻,更多的回忆一一滴地渗我的思维。以我和弟弟、和母亲的关系来说,我一儿也不觉得这两个人是我的“家人”,反而比较觉得他们是我的挚友。对我的朋友们我是不太愿意承认的,但实情是,我是在和华飞的日夜厮磨中长大的,而母亲,更曾是我的宇宙心。一个典型的下午,了功课(或说,我假装了功课之后),我们俩一定是在母亲的书房里连。每当“底笛”和我在书房里搞了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母亲就会从书桌上抬起来说“喂,看看书怎么样?”

那是第一次,我发现,德国是一个母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在这个“异国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还行。十岁,我就发现,在象思维和大视野、大问题上,她好像懂得很多,但是德国生活里的琐琐碎碎、滴滴,华安懂得多。因为这“分裂”,我就常常和她有不同意见,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因为有这样不“状况”的母亲而觉得羞愧。

当然母亲理解错了。

华飞所记忆的童年和我作为“老大”的是有差异的。他记忆中,妈妈有很多的威胁却从来不曾真正对我们“动武”──那是他的分,我可记得她的梳,还有那一支细小的,手心打得可疼,有时候也打,还有,总共有两次,她甚至打了我的脸。

德国是一个母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

她没变,这个句到今天她还在说──而我也没变,仍旧不看书。希望我“发挥潜能”的这个想法在母亲心中,有时会引发一极其尴尬的情况。我记得五年级时,母亲收到学校一个通知:如果认为孩有音乐天分,家长可以带孩去面试,以便音乐资优班。母亲以为这是所有孩都得上的课,因此如约带了我,准时到达了音乐教室门。坐在钢琴旁的老师,要我开唱一首最简单的德国儿歌,我却当场吓呆了,一个字都唱不来,伊伊呀呀不成音调,手指放上琴键,却一个音也弹不下去。音乐老师显然不耐烦了,跟母亲解释,这是有特殊“天分”的孩才需要来,母亲却觉得,她收到的信明明说是每个人都得来的。

却是,她是一个成长在一九六年代末、七年代初的知识分──崇尚自由和理

今天,我却以母亲的“异国文化”为荣,以这样的母亲为荣。即使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常常有沟通的困难,我想告诉她: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著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你可以说“孩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时光,如果你知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

【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