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
署盡,
自有明,醫師只有除勢藥,何曾有求明藥。明若可求,即還是務…夫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此是佛,貓兒狗兒得飽熟睡,腹搖鼻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謂貓兒狗兒亦已
佛地…今日閉裏捉得些
意何。…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據我所知,蘇東坡賦給了瑜珈幾項中國要素。他不但排除了那些彎曲腰、、脖
等類似特技的動作,以及其他
怪的扭曲動作,而且增加了定時的咽唾
,這完全來自
家合乎生理的心得。他向張方平推薦他的修煉方法,在信裏他這樣描寫:
蘇東坡在描寫自己的修煉時,他發現瑜珈術有很多明確的特點。他控制呼,似乎是脈搏
動五次算呼
的一週期。
,停,呼的比率是一:二:二。停止呼
最長的時間是"閉一百二十次而開,蓋已鬧得二十餘息也",照印度的標準,較低的限制,是大約一百四十四秒。像一般瑜珈的修煉者一樣,他計算他的呼
週期,也和他們一樣,他自稱在控制呼
時(吞吐比例規則)有一段時間完全自動而規律。在集中注意力時,他也是凝神于鼻尖,這是瑜珈的一個特點。他也描寫了一種為人所知的瑜珈
覺,在此一期間,心靈完全休息,再加上內在知覺的
度銳
,他覺察到脊椎骨和大腦間的振動,以及渾
髮在
中的生長。最后,在他寫的那篇"養生論"裏,他描寫此種狀態的舒服,與從此種運動所獲得心靈宁靜的益處。
瑜珈的特點是全心的休息,再由于各種方式的控制呼
以增加氧氣的
。這時胃中輕靈無負擔,渾
處于一完全放鬆的姿式,
的呼
,
體則保持于非常容易得到氧氣的狀態,而同時並不消耗同等量的
力,而別的運動則不然,所以說養生之
再沒有如此理想的。因此,我們似乎可以了解,如果在萬籟俱寂的
夜,在家中練這種功夫,人的頭腦可以銳
到
覺
自
內在的生理功能的活動。因為在最后階段,人的心靈活動可以脫離自己而成為自己的觀察者。在更為微妙的階段,心靈以旁觀者之
,可以觀察兩個思想之間那段空白。最后階段,在心靈裏一無所思,而能覺察比較微妙的次原
質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與自我的觀念,這個階段各宗教皆有其不同的宗教解釋。一種解釋是個人的靈魂與世界靈魂完全的
合,這正是印度教修煉的目標。但是,不
人對宗教的看法如何,瑜珈術使人獲得的心境,雖然與睡眠和自我暗示狀態相似,還是不同于此等狀態,因為心靈還保持完全的自覺和反
的控制,而且瑜珈術的修煉者分明記得這種狀態下發生的一切活動。
一般而論,我們在此並非對練習瑜珈術到興趣,只是對蘇東坡在元豐六年(一O八三)詳細說明的瑜珈術練習有些好奇而已。那時,他對佛經
藏已然大量
收,而且時常和僧
朋友們討論。以他弟弟為法,他開始練氣功和
心控制。對求長生不死之藥的想法,他並不認真,但是即便沒法得到,但對獲得
體健康與心情宁靜,他總是喜歡。須要知
的是,中國人的養生之
,在實際和理論上,都和西洋不同。
中國人的看法,人不應當狼費
力去打球追球,因其正好與中國人的養生之
相違反,中國人的養生是"保存
力"。而瑜珈對
心衛生的方法最適合中國文人,因瑜珈的
義是休息,是有計劃的、自己
覺得到的休息。不但規定在固定時間停止呼
,並且
體採取休息的姿式,並且還要消滅靜坐在臂椅中時頭腦裏自然的活動。練習瑜珈全
的努力,可以用簡單而非專門的術語描寫為——在于努力少思索,以至一無所思。最后這無所思乃是最難
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點,這已經夠難,因為人的頭腦習慣于由這個思想轉到另一個相關聯的思想。使思想集于一點還是最低階段;再
一點兒,使專心于一點進而到一點皆無的沉思,最后達到恍惚
神的愉快境界。
關于此種運動的心靈方面,他的修煉仍是瑜珈術。在給弟弟由的一封短信裏,他描寫正統瑜珈默坐的目的。他認為從
官解脫
來之后,真正體會到真理,或上帝,或世界的靈魂,不是在于看到什麼,而是在于一無所見。他致
由的信如下:
每夜以后披衣起,面東或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赤火,光明
不過,這種恍惚的喜悅確實是舒服,使練此功夫的人都願尽量享受。現代練瑜珈術的印度人和中國人都承認他們獲得的
體健康、心清宁靜,與情緒的均衡,都非以前夢想之所及。中國的修煉者不知
那是瑜珈,稱之為"打坐",或"靜坐"、"內省"、"冥思",或是其他佛
兩家的名稱。自然其他
體扭曲過甚的姿式,如"孔雀姿"、"魚姿",中國學者以其過于費勁,拒而不學,而蘇東坡也只是以練幾個舒服姿式為滿足,這未嘗不可以說算是中國對瑜珈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