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我不懂味 > 灵我不懂味(2/7)

灵我不懂味(2/7)

王跃文:是的。孟轻视官的望,而极端重视心灵的“人”孟说的人,并不包括人本能的需要,而独指人之“善”即所谓人中的仁义礼智。他认为就是因为有了仁义礼智,人才区别于禽兽。所以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存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孟极其调人的个对理追求的重要,甚至主张“舍生取义”他生动地说,鱼我所也,熊掌亦我所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也,义亦我所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在这里作了选择:义重于生,于命。孟里的灵与虽不是火不容,却是轻重判然。

苏格拉底健的与他令人生畏的智慧难不是相互依存的共生捷的思维必须要有健的才能承载。有时,苏格拉底黎明即起,笔直地站在那里苦苦思索。中午到了,人们议论纷纷,说他从黎明开始就站在那里思考问题!夜幕降临,好奇的人们吃过晚饭,把卧床搬到外面,观察苏格拉底的动静。他们看到苏格拉底竟这样沉思着呆立了一夜!太升起了,苏格拉底对着太,虔诚地过祷告,然后离去。

伊渡:也许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如果没有如此壮的,他那卓然超群的神就没法产生。

王跃文:我想到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他的就与常人不同:面孔酷似野兽,魄异常健。宴会上,他是铁打的汉,一个力无比充沛的人。困倦和烈酒对他毫无影响。每当人们烂醉如泥、酒量最大的人也被折腾得疲力竭之后,惟有他可以从容地扬长而去,继续到广场上去剑,驳倒他的对手。

王跃文:表面看来是这样的,似乎人的和人浑然一了,人的和宇宙德第一次连在了一起。这是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开端。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的说法,它是一宇宙之气,超乎人的德之上,至大至刚,乎天地之间,上下与天地同。然而,这浩然之气同样可以养在人的心里、运行于人的和行为之中,最要的它必须寄居于人的之上。

我们无从知生活,不能想像他是在怎样一中涵养他的浩然之气的。尽及其弟共同著有《孟》七卷,但其中对孟世俗的生活却鲜有记载。然而,从《孟》的一些篇章中,我们仍略许可见孟的态度。孟说,理义让我的心愉悦,就像饱我福。从孟的这个比方,我们知他是承认需要的。他更明确地认为,味,耳喜声,目喜,四肢喜安逸,这些官喜好是先天的,属于天命。天命的存在是合理的。孟游说齐宣王实行王,齐宣王推脱说,不行啊,寡人有疾,寡人好。孟上说,没关系,只要你照顾到老百姓也有同样的求就可以了。

伊渡:照孟说法,可是一的呀。人由父母所生,善由天所受。也就是说,人一来到世间,他的上就有着善的本

伊渡:看上去孟好像很重视人的生命,可其实又并不如此?

据说,苏格拉底对严寒的非凡抵抗力也让人惊讶。寒冬天气,人们躲在家中闭门不,还得穿上羔羊袄,裹上毡,苏格拉底却依然穿着平时那件大衣,赤着脚门,安然行走在冰雪之中。路上的士兵们对他侧目而视,以为他是以此来故意嘲笑他们在寒冷面前的畏缩的。

“文革”的时候,我们村有个老人,天寒地冻,还在参加劳动。县委书记看见了,上前亲切地询问: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老人回答:七十二了!县委书记非常动,又问:你这么大年纪了,还积极参加劳动,为的是什么?老人回答得很脆:为嘴!县委书记非常失望,不再问下去了。因为他需要的答案是:为革命。县委书记得到老人这么低级的回答,没有把那老人打成现行反革命,已经很人了。

王跃文:是的。这善是寄居在哪里的?发肤自然受之父母,人的善受之哪里呢?孟说,善来自于天。他说的这个天,不是自然界中与地相对的质的天,而是意理之天、德之天。冯友兰先生认为,孟所谓的天,就是一个由德主宰的宇宙,人间的德原则就是宇宙德在人上的现。

从孟开始,到这位县委书记,中国哲学走的是一条重灵轻,直至存天理灭人路。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人的求产生于匮缺。人们缺少什么,就想得到什么。孟重灵轻,重轻命,难是因为他的生活没

王跃文:好像是南怀谨说过,印度自古诞生哲学和宗教,就因为它地带,野生果很多,人们吃不愁。他们几乎不用劳作,就可以吃饱,然后坐在菩提树下冥想,于是就诞生了哲学和宗教。我们没有必要把这说法当成严谨的学术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起码要保证的温饱,才能谈得上神。斯基人生活在苦寒的北极圈内,必须吃尽苦才能填饱肚,才能保。我没有听说斯基人那里诞生了哲学和宗教。

伊渡:孟的浩然之气只能存在于什么样的上呢?或者所谓并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心灵?

【1】【2】【3】【4】【5】【6】【7】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