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学生只是望着我微笑,倒很有"二十五孝",不,"十九孝"的劲
,他耐心地对我说:"鲁迅当年对封建礼教的那些批判,其文本价值永存。他的那
片面,是时代激情的片面、
步的片面,应当理解,并充分肯定。你们那一代人,对凡是带旧字的事
,旧社会、旧中国、旧文化、旧文人、旧事
…的反
,也确实是值得尊重的认知和情
。但是时过境迁,我们这一代人,必然要产生新的思路,而且,我们在追逐最新
的事
,特别是外来——又尤其是西方——的
最新的学术时尚与生活时尚的同时,也把离得越来越远的、旧而老的东西,当
最有趣的事
,从中捞取可利用资源…光举一个例
就够了,你看现在《老照片》那样的书卖得多火,而我们,最年轻的一代,是最大的购买阅读族群…您为什么还不明白呢?"
我为什么还不明白?
陈寅恪的名字和他那"十字箴言",现在是任何一科的大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已成为常识范畴里的东西。白话不白话,如今已然完全不在眺望他那风景的考虑之中。
相反,现在像我上面所提到的林、辜、陈、吴诸位,都了新版的文集或专著,关于他们的传记、论说也层
不穷,
闹得很,而且正面评价如
涌动,蔚成一时大观。而"五·四运动"时为推行白话文鞠躬尽瘁的健将,如钱玄同、刘半农等,真是萧条得很,他们的书有几本重印了?销得动吗?谁
心为他们立传、对之研究考评?甚至一些专业与其无关的大学生,简直不知
他们是什么时候
什么的人。
怎么能这样毫无心肝地去…搞什么定量分析,捞取什么可利用资源啊?!"
陈寅恪对白话文的态度是最决绝的。他1949年"陆沉下的抉择",是留在了内地广州,一直活到1969年,却始终不用白话文写作,并且不允许把他写的书用简字、横排本印制。1996年一家
版社
了一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共收
20位学界泰斗的集
,编印都很严肃认真,我得到一
,其中陈寅恪一册使我对这位自关于其"最后20年"的传记
来后,因"独立之
神,自由之思想"十个字而蜚声知识界的大学者,有了更多的了解,
到弥足珍贵。可是,不久就看见某报上刊登
了
版这
随笔大系的
版社的
歉声明,事情的起因是陈的遗属重申,绝不允许以简
字、横排本方式印行陈的任何文字。该
版社并表示将已印行的有白话文序跋、注释,并以简
字、横排本印制的陈的随笔集加以封存、销毁。
是的,离得远了,当时是非谁得?时间的筛
所留下的,只是现在时刻人们
里的一
风景。
我1985年买到一册上海书店印行的张玲的小说集《传奇》,除了加上一个
封,基本上是"民国卅五年十一月增订本初版"的原样。那影印的原封面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裙裾下
三寸金莲的女人,幽幽地在那里
骨牌,旁边坐着
妈,抱着孩
…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
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光是《桂
蒸阿小悲秋》那样的标题,就让我觉得无比新鲜。但是,一位比我大20来岁的
大学生走后,我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了很久。
2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取得了决定的胜利。谁算白话的谋害者呢?我一时还想不
来,但反对白话者,那可是一下
能想
一串来:林琴南、辜鸿铭、陈寅恪、吴宓…
我重读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一文,发现他那文章开起码有上千字是且顾不上斥《二十四孝》,而是切齿有声地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甚至于说:"只要是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现在大家虽然一提起鲁迅都是异同声地表示崇敬,但是他对反对白话者的那
仇大恨,究竟还有几个后人将之视为"可利用资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