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有幸与陈荒煤前辈相识,他正是上述几"大毒草"电影的"罪责人"。那些电影虽然各有编导演员等参与创作的人员,但他当时是文化
负责电影生产的副
长,也确实为这些"毒草"的"
笼"煞费苦心(草是植
,何以要用"
笼"喻其凶险,我至今茫然,但"毒草
笼"一度是最
行的正规政治语汇,故仍沿用),为此他不仅饱受批斗之苦,还
陷囹圄数年。陈荒煤原名陈光
,曾是位小说家,第一个集
题名《忧郁的歌》,可见那时他是颇有小资情调的。但他后来投奔延安,努力地改造自己,名字改成了陈荒煤。他最后一篇小说题为《在教堂里歌唱的人》,刻意断绝忧郁,但可能是觉得小说这形式还是容易让自己陷于"
情绪",就此"红盆洗手",一心一意当起了"文艺战线的组织工作者",也就是革命的文化官员,在"文革"前一直当到全国电影生产的总
。他自以为思想
情已经改造得相当地"布尔什维克化"了,并且在工作中也否决了若
认为是"思想
情不健康"的电影,可是,没想到他批准拍摄的上述电影,有的
据烈士作品改编,有的
据现代文学史上有定评的作品改编,有的编剧是老革命,有的素材取自左翼戏剧运动,
说就是有些抒情成分,
有些人情味儿,也该都不姓"资",却一朝全被打翻在地,还"踏上一万只脚",被指斥为是反革命的特大毒草。
造,以革命行列,何必大张旗鼓地将其当
那么大的一场政治风暴的大靶
呢?作为"文革"大风暴前奏的对电影《早
二月》、《舞台
妹》、《林家铺
》、《北国江南》的大批判,其中也包
着对人际温情、对"淡淡的哀愁"的残暴鞭笞,《舞台
妹》被当
"反面教材"放映时,银幕上伴随着凄
的画面,响起"年年难过年年过,
无家
家"的唱词,我拼命警告自己"这可是五彩斑斓的大毒蛇",却还是忍不住从心底旋
丝丝缕缕"淡淡的哀愁"。
荒煤前辈在上世纪末因病去世。可惜不能与他详细探讨关于"淡淡的哀愁"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愫了。
陈荒煤"文革"后平反复,以很大的
情投
改革开放洪
,他支持"伤痕文学",对我的小说《如意》改编为电影,他不仅支持,还为编剧和导演提供了细致而内行的指导。当有人怀疑拍摄《如意》是"为
象的人
主义张目"时,他站
来为我们年轻一代撑腰,这都令人
动。但就是他,有一天对我说:"我最见不得淡淡的哀愁。"当时我想,他的确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淡淡的哀愁即使算不得什么良好的思绪,也确实不必人人时时都有,更不必在任何一
文艺作品里
有,但又有什么"见不得"的呢?后来我
一步
想,他的一辈
在不间断的思想
情的改造中,小资产阶级
情,特别是其中那最易暴
来的"淡淡的哀愁"这只"
脚",让他吃尽了苦
,也终于让他意识到那是与革命事业格格不
、必须像战胜病毒一样加以消灭的。
说是人类共有,不用举更多的例。前些天传来的消息,法国女作家萨冈仙去。萨冈的成名作就是《别了,哀愁》。哀愁,无论是拥抱它还是告别它,那肯定是人类共有的一
情绪。哀愁与人类的总
生存状态有关,更与人
有关。革命家尽
为了社会公正去
行革命,却大可不必将哀愁、特别是淡淡的哀愁,这人类的固有情愫,当
革命的对象,大加挞伐,加以杜绝。
若没有憔悴的女儿,则枯了的红莲
,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夏丏尊的《猫》写家中
猫失踪死亡后,"在昏黄中独自徘徊。日来已失了联想媒介的无数往事,都回光返照似的一时
烈地齐现到心上来。"沈从文的《箱
岩》写到一群与自然
合生存的船民,"听到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
忧郁起来了",意识到"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卞之琳在《尺八夜》里写自己幼时读了苏蔓殊那"
雨楼
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
我20年来一直珍藏着一本小书《中国散文44篇》,是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1983年编的,封底上印着"内学习资料",后来不知
是否正式
版了。这本选集所选的44篇散文确实都是
品,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选到80年代,当然,前半世纪的所占比例很大。编选者
调,那只是因为那些文章"不好找",我读这些篇什,却
觉到,编选者是在有意无意地帮助读者去找回那些被极左、特别是"文革"所荼毒、抛弃、遮蔽的
文,这些
文题材各异、手法多样,作者的理念与情趣多元,但是,我一再细读之中,却发现这些不同的作者的不同文章里,却常常氤氲
一
相通的情愫,比如:1923年宗白华在《我和诗》里说之所以喜
泰戈尔的散文诗,是因为"他那声调的苍凉幽咽,一往情
,引起我一
宇宙的遥远的相思的哀
。"俞平伯在《清河坊》里写
:"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
,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的
自己去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