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是行情自然下跌,但谁又敢于断言,螺旋形上升到新水平的淡淡的哀愁,绝不会又大为风行呢?"
很遗憾的是,16年过去,我期待的"螺旋形上升到新水平"的"淡淡的哀愁"并没怎么冒头更没有大为风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已经将"四个一"的生活状态朝"四个二"提升的白领女士,她的自言"典型",就说明着这种情愫即使在最应该具有的新兴小资产阶级或者说中产阶级又或者说是小康人士或成功人士或先富一步的人群里,仍颇稀缺,行情并未看涨,这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
过去在我们社会里,包括"淡淡的哀愁"在内的"小资产阶级感情"或者说"小资产阶级情调"之所以贬值甚至被判定为负面的毒物,是来自极左的意识形态和"反右"、"文革"那样的政治运动,而现在这方面的压抑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因素使得人性深处的这一潜流,不能坦然地涌溢到表层,并在社会文化情绪的总构成里,获得足够的份额呢?
我想到的因素,首先是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我们在市场经济方面有补课的情势,而且有点恶补的味道,当然我们是在搞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谁也不愿意把西方历史上和时下的市场竞争的那些弊端引进。我们都记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国文豪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评论,他们一方面指出这位作家政治立场的反动——他是站在没落贵族的立场上反对工业革命所引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但同时又激赏这位作家对资本主义积累初期那种乱象的揭露入木三分——他写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际间那些温情脉脉的面纱如何被一一粗暴地撕破、人性的黑暗面如何汹涌地奔流出来。是否我们虽尽力避免,而且也确实避免了若干市场经济的弊端,但在维系人际的温情、特别是维系人心的软和度上,却还是很遗憾地留下了不小的疏漏?
我的调查研究毕竟不够,抽样做个案分析也难,即如那位能跟我喝下午茶聊天的白领女士,尽管最近也还跟我通过电话,态度十分友善,甚至表示愿意再跟我探讨淡淡的哀愁问题,但她和夫君以及他们那个社会群体的人士,可以说是每天都忙得四脚朝天,睡的是昨天的觉,花的是明天的钱,视生活为明争,视人际为暗斗,事事讲究的是可量化的"效益",哪里真能拨宝贵时间和论价出让的精力,来配合我做这种"难以上市"的"高雅研究"?
但无论如何,我心中却总还是有一种企盼,那就是向所有愿意听我提问的人士提出这个问题:你有淡淡的哀愁吗?并期待着有所反应。对于实在没有工夫跟我细讨论的人士,那我恳请他们至少能以画勾方式,来简答以下问题,我想我总有办法回收这些答卷,并把我早已开始的关于"淡淡的哀愁"的研究进行到底。
下面就是我的问题:
你听说过或读到过"淡淡的哀愁"这个提法吗?
听到过读到过以前从不知道
你觉得自己曾有过淡淡的哀愁吗?
似乎有过肯定有过从未有过
你对淡淡的哀愁的直感是:
感到肉麻、起鸡皮疙瘩觉得有种诗意在里面陌生、可疑是精神贵族的奢侈品、无病呻吟没反应
你对淡淡的哀愁的理性判断是:
很可笑很无聊很糟糕莫名其妙能理解可包容很美好不可或缺
以下的哪些文艺作品里,你认为有淡淡的哀愁:
鲁迅的小说《祝福》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电影《红高粱》电影《霸王别姬》电影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校园歌曲《同桌的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昆曲《牡丹亭》芭蕾舞剧《天鹅湖》
你觉得那些一定程度上能掌握你命运的人士,他们能有淡淡的哀愁(不一定让你直接感知到),对你而言是:
有好处的有坏处的无所谓的
你觉得你的配偶,以及其他最亲近的人,如果一点也没有淡淡的哀愁这一情愫,你会:
失望庆幸无所谓
你认为人性深处都会有软和的情愫吗?
不是的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