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喜纯倾诉了他的苦闷。嵇老师照例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他用在手里的一个圆形塑料立
梳,慢慢梳理着日渐稀疏的
发,待路喜纯说完了,便从桌上取过一本书来,递给路喜纯,简单地说:“你看看这个。”
屋布置起来。他在窗明几净的屋
里,沉着地等待有关
门给他安排工作。当他手
只剩五块多钱时,给了他通知,让他去那家小饭馆。
某些人从旁推论,路喜纯是北京市民中的所谓“胡同串
”①,最易堕落而难以教化,然而除了偶然有颇令人迷惑不解的行为外,他竟不但没有堕落,反而生活得非常正派。在他生活
路上给过他
烈影响、给予他这样去生活的启示人,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他中学时的老师嵇志满,一个是他们那个小饭馆的何师傅。嵇老师并非什么知名的优秀教师,何师傅在饮
行业中也并非突
的先
人
,但他们灵魂中那些健康的、向上的东西,偏偏集中地
注到了路喜纯的灵魂之中。
那是一册纸已发黄的《文史资料选编》,路喜纯翻开,溜了一下目录,有什么溥佳的《清官回忆》、溥杰的《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以及《清官太监回忆录》之类。看这些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嵇老师一直住在学校一角的一间小屋中。不知为什么他总没有结婚。但路喜纯每次去,却几乎又总会在嵇老师那凌的宿舍中发现一位女客,有的显得很年轻,长得未必漂亮,打扮得可真时髦;有的徐娘半老,穿着朴素,却风韵犹存。这回去又遇上了一位,不老不少,圆脸庞,鼓
睛,说话嗓门
大。瞧那
派,简直跟嵇老师熟得不能再熟,路喜纯跟嵇老师说话的时候,她就坐在嵇老师床上,
着一
烟,极随便地翻阅着嵇老师的一本集邮册,还不时发
像男人那样
嗄的笑声。
“你看看这个。”嵇老师慢腾腾地对路喜纯说“你要有历史的光。世界上的事,没有一刀切的时候,没有一切都合理都
满的时候,问题是你怎么看发展趋势,怎么跟残留的旧东西抗争…你以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后,成了民国,到
就都是民国景象了么?旧事
的惯
是很
的。直到1924年,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被轰
紫禁城前后,北京的钟楼还在鸣钟报时呢!这还不算
前几天路喜纯还去学校找过嵇老师,向他倾诉过内心的痛苦。嵇老师是教数学的。路喜纯在那所中学上学时,还是“四人帮”得势的时期。从那时的数学课上学不到多少知识,但从课下的谈话中,路喜纯却从嵇老师那里获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真理。嵇老师总是给他讲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嵇老师所讲的,往往都是历史课上听不到的。他记住了嵇老师一句几乎是禅的话:“你要有历史的
光!”
先是为了尽可能不去上山下乡,后是因为安排就业困难,路喜纯所在的那个小饭馆里的年轻人,竟然大多是从后门安排去的。这也许会让那些对小饭馆的前门也不屑一顾的人们哑然失笑吧。从某
意义上来说,我们这座北京城里的市民尽
共享着同一个空间和同一份时间,但人们所生活的层次毕竟有所不同。路喜纯所在的这一层也许并非最底层,但即使在最底层里,也会有许许多多同上面那些层次相通的东西。因为是饮
基层店经理安排来的,因此便在同事们面前趾
气扬,这同因为是某个“大人
”的侄
而
了市府机关,便令某些人格外尊敬三分,又有什么不同呢?路喜纯到了饭馆便想学掌勺炒菜,谁知那个差使至今
不到他——因为那是红案,比去
主
的白案似乎要
一档。在饭馆这个天地里,路喜纯的来路和背景都还不足以使他获得那个位置,于是乎一个总噘着嘴的比他“来路
”的小伙
便占据了那个岗位——偏偏那小伙
满心满意想找个机会调到
一个层次的行业中去,他还不乐意学那个红案呢;但饭馆的小
却宁愿要他学红案而不要路喜纯学。
路喜纯为自己这样的遭遇和边这样的现实
地痛苦过。他那痛苦的价值,比一位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的痛苦的价值低吗?比一位有才华的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被退稿的痛苦低吗?比一位
级
的正确的改革计划遭到保守者抵制的痛苦低吗?不见得吧。特别是当那个小伙
并不虚心听取老师傅指教,漫不经心地把菜炒得黑糊糊焦烘烘,因而引来顾客的抗议时,路喜纯便格外痛苦,有时他会禁不住把馒
机泻下的馒
,捡起来
得
面滋
每一条指
,然后再重重地把那团面甩回到机
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