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北大中文系!推荐她的不仅有她的“小表哥”还有那位一度蛰居香山而又复出的老作家,以及一两位名声显赫的大学者…他是怎样推荐她的呢?据说是与那位老作家联名写了一封力荐她入学的短信。而邢静在学校里经常提起他来,形容他在她家里吃排骨时被碎骨头嵌进牙缝里剔不出来的惨相…
8
他后来成为所谓“文艺界”中的一员,不仅同许多作家相熟,也结识了若干别的艺术家,比如说电影导演。一位导演朋友曾很诚恳地对他说:乍读你的小说,总是很激动,产生出一种搬上银幕的欲望,但是冷静下来一想,就觉得难度很大——你小说中人物的“前史”太多了,用电影语言表现起来太麻烦,可甩掉那些“前史”又不足以体现出你的追求…
是的“前史”这个包袱,为什么总扔不掉?
不要问是从哪里来,也不要问将往哪里去,不行吗?
生存的意义,只在此时此刻此身此意,不是吗?
生活并不是一头乱发,加些香波用水洗过,再用梳子一扒,便可呈现出所谓的“本来面目”;人性也并非一团乱茧,用热水煮过,便可缫成缕缕分明的真丝。
他的追求?他其实从来没有为自己设定过那么个梳理个体生命“前史”的追求。那是无形中产生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倘若他是香姑姑,是香姑姑的那些宝贝儿女,他是决然不会对别人的“前史”产生浓厚兴趣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做到真正忘却或至少是冷冻自己的“前史”非常愉快地适应一切客观状态,并且哪怕只有一隙机会,也要非常坦然地从中榨取出最大的好处来。
香姑姑的几个儿女中,最让他闹不清“前史”的,是小女儿邢清,邢清插队的时间最长,回北京最晚,特别闹不清的是邢清回北京以后那头两年的“近代史”只是有一天,邢强突然来找他辞行——说是已经在刚开辟的深圳特区找到了一份差事,这就要去那边报到,他便说去深圳当然好,那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邢强却只是笑呵呵地说:“那儿能看香港电视,每天晚上放映一部西片。我就喜欢看那个。”他妻子在一旁说:“深圳好远啊,离开北京,你舍得么?”邢强满脸的笑纹抖得更深:“深圳能有多远?小妹她去得更远哩…”他和妻子这才知道邢清又离开北京了,去哪儿了呢?比深圳更远是哪儿?
邢强脸上漾着蜜,却卖起关子来,故意用颟顸的口气说:“她、她去的那个地方叫、叫什么一大串儿的什么‘柯’…啊啊,对对,叫圣·弗朗西斯柯,是那么个名儿…”等到他和妻子脸上禁不住现出未曾料及的吃惊表情,邢强才又伶牙俐齿地说“她去三藩市了,就是旧金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有情调的地方!”
原来邢清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一个华裔美国人,一个相当富有的美籍华人。她怎么会嫁给了那人?那人怎么会娶了她?至今他也搞不清楚。也不必搞那么清楚。清楚的是自她去了美国以后,香姑姑一家人陆陆续续都去了美国,这些年又都陆陆续续取得了绿卡或者入了美国籍。
据说香姑姑到了美国以后,并不在女儿女婿家里静养,而是同许许多多当年在重庆、南京的朋友或相识者取得了联系,其中有一部分或热情或并不是特别热情或仅是礼节性地表示欢迎她得便去他们那里“玩玩”香姑姑便一概报之以热情的回应,她周游美国各州,到昔日的朋友家中这里住上十天半月那里玩个三天一周,老朋友惊异地发现,她虽经中国大陆三十几年的改造磨炼,而一旦重返西方文化,依然那么如鱼得水,进退适度,风姿宛然,惹人喜爱,而且她的英语口语不仅很快又达到流利并且儒雅过人…更有传言说她经过多方设法,终于得到机会去纽约长岛宋美龄隐居的处所拜见了宋美龄。虽然前后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但又拍下了一张握手的照片…这张使香姑姑备感荣幸的照片,却又并不妨碍她在10月1日那天随另一些朋友去纽约四十二街街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参加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在那招待会上她虽然脸上的脂粉难掩已深的皱纹,但一身合体的淡紫色旗袍,领口缀着银闪闪的叶形饰物,摇着镂刻精致的檀香扇,手举斟着中国通化红葡萄酒的高脚酒杯,与一些熟人和半生不熟的人乃至全然陌生的人自由组合着做一些风趣的中英文夹杂的交谈…同“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北京中南海红墙外兴致勃勃地欣赏那江青或邓颖超都没有欣赏过的腊梅花一样,香姑姑心情闲适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