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暗算 > 第46mdash;mdash(2/6)

第46mdash;mdash(2/6)

请听,"天外之音"已经飘飘而来——01我的名字叫韦夫。

他不止一次地跟韦娜和我这样说:"我把你们甚至你们孙的衣服都完了,你们应该去其他的事。

总之,要讲述这个故事,资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像时间、地、背景、主要人、次要人、大故事、小故事,等等,可以说"无不在我心中"。

在我去河内之前,父亲送给我一本产自中国的笔记本——64开本,金丝绒的面上有一条四爪龙的针绣,扉页这样写:"当音乐和传说都已沉默时,城市的各建筑还在歌唱。

我想这足以说明让父亲得到了相当的实惠。

这个病在当时我们那边是要害死人的,我虽然没死,但也跟重新生了一回一样,整整三年没过一天正常生活,每天在医院和家里,不停地吃药,不停地担心,让我为自己的命运生了许多悲哀。

至于相关的纪实文字,更是多如,我现在收集到手的起码也在十几万字之上。

这是没有办法的。

我于1946年生于越南东北的一个叫洛山的小镇,父亲是个裁

这个人以前我听都没听说过(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我从没想到,我和他之间会有什么瓜葛。

就是说,我想寻求一新和奇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现在我决定借韦夫的灵魂来讲故事正是这寻求的结果。

第47节:结实又庄重

老吕告诉我,这个现在老是被人喊胡海洋的越南小伙韦夫,生前与他素不相识,死后两人却一起"合作",了一件至今都令他倨傲不已的"杰作"。

我最初的记忆似乎总是伴随着哧哧声,那是熨斗熨衣服时发的声音。

我疑虑的是,已经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的方式讲过这个故事,如果我不能另辟蹊径,步人后尘地讲一个老的故事,意义实在不大。

灵魂之说,就是天外之音。

老实说,这还是老吕先生写在韦夫遗照片下方的那句话,给我提供的灵

让我再说一遍,我的名字叫韦夫。

让一个声音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看来真是一件困难又困难的事情,比模造一个梦想或用燃火还要困难!上帝给我设置这么大困难不知是在考验我的耐心,还是为了向我说明什么,我不知

在我们这里,上帝同样常常让我们拿他"没办法"。

一间临街的小木屋,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散不尽的蒸汽弥漫着,雾蒙蒙的,觉像个浴室的外堂,这便是我生的地方,我的家。

你们不知,胡海洋既不是我的别名,也不是我的绰号或昵称,而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

说真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向人诉说这个错误,但听见我诉说的人恐怕没有一个。

但是30年前,一个偶然的变故,我被人错误地当作了他。

不幸的是,1967年,也就是我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的冬天,我回家度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的肺炎,把我永远搁在了镇上。

其实,要想懂上帝的意图同样是困难又困难的。

我所以这么看重我的名字——韦夫,是因为你们总是喊我胡海洋。

在我10岁那年,我们家从北街两间小木屋迁到了闹的南大街的一幢闪烁着霓虹灯的两层楼房里,长条形的石块使房显得格外结实又庄重。

上帝有时候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什么,但更多时候只是让我们变得更加迷茫。

毫无疑问,在我还没可能忘掉疾病时,我已把河内大学和建筑大师忘得净净了。

在照片下方,有老吕的亲笔,写的是:我的名字叫韦夫,请你们别再喊我胡海洋。

更要命的是,30年来,这个错误一直未能得到改正,因此我也就一直蒙受不白之冤,被人们当作"胡海洋"着,或者恨着。

80年代末,一个叫Ro克拉特的英国导演拍了一电影《活着的死尸》,讲的就是他和韦夫"合作"的故事。

但父亲还是不希望我们——我和韦娜——像他一样,在剪刀和尺间度过一生。



没必要太多地谈论上帝,还是来说说我吧。

"这句话似乎注定我要一个建筑大师。

1998年,我随鲁迅文学院一行作家到越南旅游,还专门到韦夫生活过的洛山小镇去走了一趟,听到看到的东西也记了有近万字。

"后来韦娜去了九龙湾工作,我上了河内大学。

【1】【2】【3】【4】【5】【6】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