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回来说这供馔最后要由人来吃,世俗之人嘴越吃越刁,终于造就一门艺术。
中国对吃的讲究,古代时是为祭祀,天和在天上的祖宗要闻到飘上来的味儿,才知俗世搞了些什么名堂,是否有诚意,所以供品要
香味,味要分得
级别与
类,所谓“味
”远古的“燎祭”其中就包括送味
上天。《诗经》、《礼记》里这类郑重描写不在少数。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沙漠都在心里。
殷人大概说的是最古的汉话,因为殷人是我们明确知的最古的中原民族,不过炎帝治下的中原民族说的话,也可算是汉话,也许我们要考一考苗瑶的语言?不过这些是语言历史学者的领域。
我去福建,到漳浦,县城外七十多里吧,有个“赵家城”在山里,原来是南宋宗室赵若和模仿北宋的汴梁建了个迷你石
城,为避祸赵姓改姓黄。过了一百年,元朝覆亡,黄姓又改回姓赵。汴京有两湖“赵家城”则有两个小池塘模仿着。城里有“完璧楼”取“完璧归赵”的意思。
32
你们若是喜看香港电影,不知
了不了解香港是没有电影学院的。依我看香港的电影实在令人惊奇。以香港的人
计算,香港好演员的比例惊人。你们看张曼玉,五
八门都演过,我看她演阮玲玉,里
人言前一个转
,之绝望之鄙夷之苍凉,柏林电影奖好像只有她这个最佳女演员是给对了。
转成了南宋的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想来杭州话会是宋时的河南话?
中国前十年文化里有个民俗
,从其中一派惊叹声中,我们倒可以知
雅士们与世俗隔绝太久了。
现在常听到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一个吃,但中国世俗里如此讲究吃,无疑是看重俗世的生活质量吧?
中国读书人对世俗的迷恋把玩,是有传统的,而且不断地将所谓“雅”带向俗世,将所谓“俗”成“雅”俗到极时便是雅,雅至极
亦为俗,颇有
“前‘后现代’”的意思。不过现在有不少雅士的玩儿俗,一派“雅”腔,倒是所谓的媚俗了。
31
香港人好鲜衣,不避中西,亦不贪言中华文化,正是唐代式的健朗。
前些年文化时,用的一句“魂兮归来”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是引
无数佳肴名称与
法的开场白,屈
历数人间烹调
味,诱亡魂归来,
雅得不得了的经典,放松来读,是
谱。
香港的饭馆里大红大绿大金大银,语声喧哗,北人皆以为俗气,其实你读唐诗,正是这世俗的
闹,铺张而有元气。
我希望的态度是只观察或欣赏,不影响。
29
若以世俗中的卑陋丑恶来质问,我也真是无话可说。
极端的例是烹调技术可以用于
人
,《左传》、《史记》都有记录,《礼记》则说孔
的学生
路“醢矣”“醢”读如“海”就是人
酱。
内地人总讲香港是文化沙漠,我看不是,什么都有,端看你要什么。比如你可以订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书,很快就来了,端看你订不订,这怎么是沙漠?
我这个忘年说,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地方志算是封建余孽,都拉到琉璃厂街两边儿堆着,好像现在北京秋后冬储菜的码法儿。日本人先来买,用文明
儿量
,一文明
儿一个大铜
儿拿走,日本人个儿矮
儿也短,可日本人懂。后来西洋人来买,西洋人可是个儿
儿也长,还是一文明
儿一个铜
儿拿走。不教他们拿走,也是送去造纸,堆这儿怎么走
儿呀?
野麦没人
,长得风风火火,养成家麦
,问题来了,锄草,施
,灭虫,防灾,还常常颗粒无收。对野麦
说你是伟大的家麦
,又无能力当家麦
来养它,却只在客厅里摆一束野麦
示雅,个人玩儿玩儿还不打
“兼济天下”恐怕也有“时日何丧”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关怀俗世匠人,说你这是艺术呀,得匠人们手艺大
。
商王汤时候有个厨师伊尹,因为烹调技术,汤就让他
了宰相,烹而优则仕。那里煮饭的锅,也就是鼎,是国家最
权力的象征,闽南话现在仍称锅为鼎。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读明末清初的张岱,此公是个典型的迷恋世俗的读书人,荤素不避,他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方”以各地吃
名目成为一篇散文,也只有好
情的人才写得来。
咱们现在到无论多么现代化理的餐厅,照例要送上菜单,这是古法,只不过我们这
“神”或“祖宗”要付钞票。
当代的文学家汪曾祺常常将俗写得很
彩,比如咸菜、萝卜、
铃薯。古家
专家王世襄亦是将鹰,狗,鸽
,蛐蛐儿写得好。肯定这些,写好这些,靠的是好
情。
香港演员的好,都是从世俗带过来的。这就像以前中国电影演员的好,比如阮玲玉、石挥、赵丹、上官云珠、李纬的好,也是从世俗带过来的。现在呢,《阿飞正传》这电影,也只有香港才拍得
来。
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保存族谱很认真,这是人类学的一大财富。中国人对汉族的历史认真在二十几史,少有人下死功夫搞客家人的族谱,他们的语言,族谱,传说,应该是中原民族的年,历代“汉人”“客”来“客”去的世俗史。
之后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新鲜在有“无产阶级”四个字,好像不关族了,其实毁起人来更是理直气壮的超
族。论到破坏古迹,则太平天国超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香港又有大量四九年居留下来的内地人,保持着自己带去的生活方式,于是在内地已经消失的世俗致文化,香港都有,而且是活的。
30
我八五年第一次去香港,当下就喜,就是喜
里面世俗的自为与
闹
旺。说到吃,世间上等的烹调,哪国的都有,而且还要变化得更好,中国的几大菜系就更不用说了。
33
我去的时候城里城外均非人民公社莫属,因为石城保存得还好,令我恍惚以为宋朝就有了人民公社。
说起来自己这几十年,恶的经验比善的经验要多多了,自己亦是爬混摸,靠闪避得逞至今。所谓“俗不可耐”觉到了看到了也是无可奈何得满
满腹,再想想却又常常笑起来。
我去纽约哥比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中国的原版地方志多得不得了,回北京后说给一个以前在琉璃厂旧书铺的老伙计听。
秦始皇以后,历代常常是民族主义加文化小革命,一直到辛亥革命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都是。元朝最初是采取族灭绝政策,汉人的反弹是“八月十五杀鞑
”
粤人不吃剩菜,令我这个北方长成的人大惊失,北方谁舍得扔剩菜?从前北京有一
苦力常吃的饭
叫“折箩”就是将所有的剩菜剩饭汇在一起煮
。我老家的川菜,麻辣的一大功能就是遮坏,而且讲究回锅菜,剩菜回一次锅,味
就
一层。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传统,之前的周灭商,周却是认真学习商的文明制度。我们看陕西土的甲骨上的字形,刻得娟秀,一副好学生的派
。孔
是殷人的后裔,说“吾从周”听起来像殷
的媚语,其实周礼学殷礼,全盘“殷”化,殷亡,殷人后裔孔
坦然从周,倒是有
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