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读当时的权威杂志《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新文学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八五年在香港的书店站着快速翻完国周策纵先生的《五四运动史》,算是第一次知
关于“五四”的另一
讲法。我自小买不起书,总是到书店去站着看书,所以养成个驼背
蛇腰,是个腐朽文人的样
。
这样的世俗小说,可以总合“五四”以来的“平民文学”、“普罗文学”、“大众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革命文学”等等一系列的革命文学观,兼收并蓄,兵齐集,大
志同
合,近代恐怕还没有哪个语
的文学可以有如此的场面规格吧?
59
好翻译我接受,翻译腔受不了。
所以从小说来看,延安小说乃至延安文艺工作者掌权后的小说,大觉上是恢复了小说的世俗样貌。
泽东后来将“新文学”推
到“工农兵文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来的电影,是跟在工农兵文艺,也就是“革命”世俗文艺后面的。谢晋是“革命”世俗电影语言最成熟的导演,就像四九年以前世俗之人看电影必带手绢,不
泪不是好电影一样,谢晋的电影也会让革命的世俗之人泪不自禁。
58
从赵树理到浩然,即是这一条来路。平心而论,赵树理和浩然,都是会写的,你们不妨看看赵树理初期的《李有才板话》、《孟祥英》、《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真的是乡俗到家,念起来亦活灵活现,是上好的世俗小说。只有一篇《地板》,为了揭地主的剥削本质,讲
了,读来让人
会到地主真是辛苦不容易。
研究当代中国小说“革命”世俗小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线索。
“文革”后则有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芙蓉镇》继承,只不过作者才力不如前辈,自己罗嗦了一本书的二分之一,世俗其实是不耐烦你来教训人的。
总有人问我你读过多少书,我惯常回答没读过多少书。你只要想想几关于中国历史的大
儿
著,看来看去是一
观
,我怎么好意思说我读过几
中国历史呢?
一九八八年,《上海文论》有陈思和先生与王晓明先生主持的“重写文学史”批评活动,开始了另外的讲法,可惜不久又不许了。之后上海的王晓明先生有篇《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论“五四”文学传统》登在香港
版的《今天》九一年第三、四期合刊上,你们不妨找来看看。
八七年又在国读到《曹汝霖一生之回忆》,算是听到当年火烧赵家楼时躲在夹
间的人的说法。
这样说也不对,因为世俗小说并不建立解释权让人来夺取,也不挑战应战,不过由此可见世俗小说倒真是自为的。
没有翻译腔的我看是张玲,她英文好,有些小说甚至是先写成英文,可是读她的中文,节奏在,魅力当然就在了。钱钟书先生写《围城》,也是好例
,外文底
藏不
,又会戏仿别的文
,学的人若
会不当,徒
了自己。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世俗小说从来不为自己立传,鸳鸯蝴蝶派作家范烟桥二十年代写的《中国小说史》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他在六十年代应要求将内容补写到一九四九年,书名换作《民国旧派小说史略》。
57
有傅雷翻尔扎克,汝龙翻契诃夫,李健吾翻福楼拜等等。《圣经》亦是翻得好,有朴素的神
,有节奏。
工农兵何许人?就是世俗之人。为世俗之人的文艺是什么文艺?当然就是世俗文艺。
一九四九年后,整个文艺样貌,是乡村世俗文艺的逐步演变,《白女》从民间传说到梆
调民歌剧到电影到芭
舞就是个活生生的例
。
你们的英语都比我好,我趁早打住。只是顺便说一下,中国古典文学中,只在诗里有意识。话题扯远了,返回去讲“五四”
有意思的是喝过新文学之酒而成醉翁的许多人,只喝一酒,而且酒后脾气很大,说别的酒都是坏酒,新文学酒店亦只许一家,所谓宗派主义。
当年古元的仿年画的木刻,李劫夫的抗日歌曲如《王二小放郎》,等等等等,都是上好的革命世俗文艺,反倒是大城市来的文化人像丁玲、艾青,有一
学不来的尴尬。
新文学则为自己写史,向世俗小说挑战,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夺取解释权,建立权威话语吧?
从小说来看,《新儿女英雄传》、《玉宝》、《平原游击队》、《铁
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红岩》、《苦菜
》、《迎
》、《林海雪原》、《欧
海之歌》、《金光大
》等等,都是世俗小说中英雄传奇通俗演义的翻版。才
佳人的翻版则是《青
之歌》、《三家巷》、《苦斗》等等,真也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局面。
可惜要去其糟粕,比如“神怪”类就不许有,近年借拉丁洲的“
幻现实主义”开始还魂,只是新魂比旧鬼差些想象力。
对于“五四”的讲述,真是汗充栋,不过大
说来,都是一
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