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来自作者旧著“风月宝鉴"。搬到这部书里来的时候,此处有没有改写,把太虚幻境──原名"太虚玄境"──写了进去?倘是这样,第一回、第五回连批语在内提起太虚幻境好多次──有时候光称"幻境"──怎么从来没有一个本子有个漏网之鱼的"玄境"?看来贾瑞的故事里的"太虚玄境"是从"风月宝鉴"里原封不动搬来的。
移植到此书内的"风月宝鉴",此外只有二尤的故事里间接提起过太虚幻境一次。第六十九回尤二姐梦见尤三姐"手捧鸳鸯宝剑前来",劝她"将此剑斩了那妒妇,一同归至警幻案下,听其发落",没有用太虚幻境名称,否则一定也是"太虚玄境"。
自从"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书中才有太虚幻境,一采用了就改"玄"为"幻",所以第一、第五回内都是清一色的"幻境"。
还有个理由令人怀疑太虚幻境或玄境是此书一直就有的。太虚幻境的预言与第二十二回的灯谜与第六十三回的"占花名"酒令有点犯重,尤其是关于贾家四春与袭人的预言。第六十三回来自极早的早本,回内元妃还是个王妃。是否因为太虚幻境是后加的,隔得年数多了,所以有重复的地方?第二十二回如果也是极早的早本,那么太虚幻境就是跟著“风月宝鉴"一起搬来的,与最初的"石头记"中这两回相隔太久,以至于有些地方重复。
庚本第二十二回未完,到惜春的灯谜为止,上有眉批:"此后破失,俟再补。"似乎是编纂者发现此回的一回本末页残破,预备从别的本子上补抄来,但是结果没找到,只在背面加钉一叶,补抄了两条批。第一段是作者生前的备忘录:
暂记宝钗制谜云:
朝罢谁携两袖烟…?[七律。诗下略。]
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靖本多一"补"字,作"未补成",署名缺"叟"字。]
到了现存的庚本,当然已经由同一个抄手一路抄下来了,因此笔迹相同。
回内贾政请贾母赏灯。
地下婆娘丫头站满。李宫裁王熙凤二人在里间又一席。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覆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
水浒金瓶里似乎都有"婆娘"这名词,是对妇人轻亵的称谓,带骂人的口吻。此处应作"婆子",指较年老的仆妇,因为有男主人在座,年轻的家人媳妇不便上前。书中"嬷嬷"大都是保姆。至于职位低的"老妈妈们",那是下江人的普通话,"婆子"是北方话。接连四次称"婆娘",可见不是笔误。戚本也是一样。
戚本此回是完整的,有宝钗制谜,那首七律,没说出谜底。贾政猜谜,先看了元春的:
贾政道:"这是爆竹嗄(庚本作)?"
后来看到惜春的诗谜:
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嗄?"(庚本自此二句起缺)
"嗄"读音介于"价"与"娇"之间,是道地苏白,"海上花列传"等吴语小说里都通用。早期白话将"呀"写作"",如曲文中的"相公!""夫人!""嗄"改""是此书改去吴语的一例。此处第二个"嗄"字再加上"婆娘"充分显示戚本此回可靠,是最早的早本,有时候夹着吴语,白话常欠通顺,戚本独有的回末一节文言更多。
回内宝钗生日演戏,有一个小旦。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一笑。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