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也自己原谅自己,想到那天晚上要是我妈送我,娘儿俩兴许会在路边说些亲话。我爹是个不吭声的庄稼人,我又是个不
说话的小伙
,儿
跟爹总没跟妈亲…唉,就这样,爹妈养了我十八年,最后分手的时候,我竟连一句亲
的话都投给爹妈撂下…
来的是些什么人呢?有正式调来的,有毕业分
来的,有随厂内迁来的,而多数却是那时候要抓的所谓“
窜犯”就是后来所说的“盲
”
下呢,咱们这些人都有好听的称呼了,叫“自愿支边人员”这也算是平反吧。老实告诉你,新疆现在建设得这样好,这些“盲
”或说是“自愿支边人员”可起了大作用啦。现在,我就知
好些这样跑来的人当了模范,立了功,受了奖;有的搞了发明创造,成了专家、工程师,还有在生产建设兵团当到团一级领导的。
在火车上,我还担心没有证明不好找工作。到了尾亚,老“盲”告诉我,没有公社的迁移证,有选民证也行;没有选民证,拿封新疆哪个亲戚朋友给你的信也可以。最不济的单位,就是那些喊得最响、说得天
坠的招工
,那都是招到最苦的地方去
最重的
力活的。那些招工
,只要看人不缺胳膊断
,
睛鼻
也全“海麦斯”(海发斯,维吾尔语,统统、全
的意思。)收下,什么证明不证明的!
年轻人不恋家,尽饿着肚
,翅膀还
,总想扑腾扑腾往外飞。那时候,我连一滴
泪也没有,一心以为有个远大的前程在等着我,一
也
会不到爹妈那时是什么心情。这
心情,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
会才越来越
。可是,现在要我回想我爹、我妈最后跟我说的是句什么话,他们最后的模样是啥,全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我爹趷蹴在路边的那团黑影。过去,在夜里开车,孤孤单单地一个人,我跟前老
现这团黑影,就在车灯前面的公路旁边趷蹴着。那团黑影像通行证一样粘在挡风玻璃上,车开到哪儿跟到哪儿,你别想抹掉它。
好了,往下说吧!
我就这么到新疆来的。那年,火车刚通到尾亚。尾亚哪有现在这么气派,当时只有十来间破旧的土坯房房,盖在一片黄沙滩上。土坯房房周围搭着帐篷,跟豪古人开‘那达慕”大会一样,一座连着一座,里三层外三层。尾亚是终站,来新疆的人全涌在这里,汽车虽然不停地往西送,可火车又不停地从“
里”往这儿拉,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男男女女,挤来挤去,这片帐篷中间经常有几千人。把白皑皑的雪踩得乌七八糟的。
这老“盲”有四十多岁,
上披一件像挂着猪板油一样的烂棉袄。他自己说他
通医
,想找个对
的专业,才没有轻易跑到那叫唤的招工
登记。我看他有
文化,就掏
我的初中毕业证书给他看。他
睛一亮,说“你这可是个宝贝。就凭你这个,起码也得让你当个科员。你别到那喊叫的招工
去。”他指给我一个帐篷,叫
咱们这些“盲”是见面熟,刚凑到一块儿,就像认识了半辈
似的,三句话两句话就把各人知
的情况
了。那些帐篷,原来都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各师团和各单位、工厂派驻尾亚的招工
。招工的对象当然就是我这样没有职业的“盲
”那时候,尾亚像个大自由市场,那个
闹劲儿,跟上海的南京路差不多。这儿喊:“喂,喂!到我们这儿来呀!我们这儿工资
、
粮多,过了这村可没这店啦!”那儿叫:“喂,喂!来咱们这儿吧!咱们这儿的
当
喝,一个苹果有你脑袋大,错过这机会可没后悔药给你吃呀!”还有嚷嚷的更绝:“喂,喂!不吃
的土鳖别到咱们这儿来呀!住上大楼
的土包
别到咱们这儿来呀!嫌钞票扎手的冤大
别到咱们这儿来呀!”好像一到他们那儿,就能吃上大
,住上
楼,成把成把的人民币往
袋里揣似的。
当时,控制得很严,村
路
,到
刷着抓
窜犯的标语,要离开老家,就跟去
贼娃
一样。我们等了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摸
门。我爹把我送了十里路,走
公社的地界,再也走不动了,趷蹴在路旁边光
气。我从包袱里掏
我妈悄悄地包上的两块玉米面饼
,又悄悄地
到他怀里。“爹,你回吧。”我说“我认识路,我带着地图来着。到了那儿,找到了工作,就给您邮钱回来。”
从新疆给我家邮信来说:新疆好,新疆不但能找上工作,还能吃上饱饭。新疆,我还有印象“我们新疆好地方呀”这个歌我在学校就学过。这样,我就决定到新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