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上就不一样。以往的对手,不
是好人还是坏人,起码是一个男人。赵
则是一个太监,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其次,赵
也许在智力上并不比他以往的对手
众,但下手却更狠更绝,不给自己留后路的人,又怎肯给别人留有后路?
胡亥就是小象,赵则是驯象师兼木桩。
既然如此,赵自然当仁不让,以帝师自居,将胡亥驯服得服服帖帖。而事实上,胡亥是如此地依赖赵
,倘若赵
不是太监的话,胡亥几乎都想要尊封他为仲父了。
堂堂天,威重不行,那怎么行?于是胡亥不改初衷,命御史曲
即日启程。
像赵这样毫无
德底线的人,无论是保存自我还是铲除异己,都堪称百无禁忌,无所不用其极。他
上唯一的优
,也许只是不好
而已。然而,赵
不好
,非不愿也,实不能也。见黄门而称贞,何足多怪?
蒙毅不肯接诏,逐条反驳“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事先主,顺意因蒙幸,至先主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
之能,则太
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
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
,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
之所贵也;刑杀者,
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
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恶声狼籍,布于诸侯。故曰‘用
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唯大夫留心!”
曲抵达代地,对蒙毅宣读诏书,
:“先主
立太
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在印度的某些地方,当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驯象师就会时常把它拴在一棵小树桩上。小象想要玩耍,于是使劲挣,可力气还小,终究不能挣脱。在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小象终于放弃,接受了自己被树桩禁锢的命运。等到小象长成大象,挣脱树桩对它来说已是轻而易举,但小时候挫败的印象是如此烈,让它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丧失了挣脱的
望和勇气。它在没有再次尝试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认为,那棵树桩是它永远也挣不脱的宿命。
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是一次致命的失误。
从胡亥的格来看,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他似乎更喜
被人领导。当然,这个人,特指他的老师赵
。最好便是赵
替他把所有的主意拿好,免得他伤脑
费
神。
下的赵
,依然
于保命阶段,日夜在胡亥面前毁恶蒙氏兄弟,必
杀之而后快。先是
蒙毅的谗言,对胡亥
“臣闻先帝
举贤立太
久矣,而蒙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逾久不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嬴政之弟婴闻知胡亥
杀蒙毅(注:关于
婴的
份,说法有二。《李斯列传》以
婴为嬴政之弟,《秦始皇本纪》以
婴为胡亥之兄
,即嬴政之孙。前说更为合理,今取之),大惊,连夜
,
谏
:“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
用荆轲之谋而背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
。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
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在胡亥还是个小孩的时候,赵就已经成了他的私人教师,教育他,
他,
定地站在他这一边保护他。在童年胡亥的
里,赵
乃是一位明师和
者,是天底下最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童年的印象如此
烈,以至于当胡亥成了二世皇帝之后,依然对赵
抱着相同的情
。他从不会去想,其实只要他一个命令,就完全可以让赵
人
落地。他也从不会去想,现在是赵
需要依赖他,而不是他需要依赖赵
。
话说回来,老昏
的李斯,不仅看错了赵
,而且也看错了胡亥。他对赵
过于低估,对胡亥则是过于
估。
胡亥刚继位皇帝,自然要快意恩仇。一听蒙毅便是他不能被嬴政立为太的幕后黑手,焉能不怒!前此,蒙毅已被
禁在了代地。胡亥于是命御史曲
前往代地,赐死蒙毅。
胡亥一时语,支吾过去。退下之后,私问赵
“叔父发话,我可以不听吗?”
蒙毅能知嬴政之意,曲也能知胡亥之意,胡亥之意,必杀蒙毅,他又何必横生枝节,吃力不讨好地替蒙毅传达冤屈?曲
于是
“吾但奉诏而行。君侯所言,非吾所当知也。”遂杀蒙毅于狱中。
赵“陛下为君,
婴为臣。陛下如畏而听之,则威重不行。”
第三节驯象师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