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粟麦五千余斛,钱十余万,书数千卷而已。”你看,那为国尽忠一辈子的人,死了之后家里抄出点什么东西?都是兵器,平时自己穿的铠甲。然后,三千多匹布帛,五千多斛粮食,十余万钱。然后,一些薄田,也没几座宅子,而且全都没收入官。你再看那几位,包括韩世忠,岳飞也比不了啊。韩世忠一年他的地租的收成就是五万石,岳飞可能几千石也就是。所以,你看这样的人长寿,这样的人短命。大英雄去世的时候,含恨而死的时候才39岁,儿子22岁。所以,可想而知千古以来就令志士扼腕叹息啊!
岳飞一代名将,千古英雄就这样含恨而终。那么,在当时有没有人为岳飞鸣不平呢?这个人会是谁?而“莫须有”的典故又是怎么来的?“莫须有”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什么呢?
史籍上记载,说岳飞在大理寺蒙冤的时候韩世忠曾经就豁出去了,韩世忠本来是事关已高高挂起,我只要能保命不惹祸就完了。韩世忠这个时候急了,豁出去了,去闯进相府见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你要害他。”秦桧回答:“其事莫须有。”所以,这个“莫须有”后来变成一个成语了“其事莫须有”对于这个“莫须有”的解读,有人说是“可能有”不对。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啊?“难道没有吗?”应该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秦桧跟韩世忠用的是什么话?反问的语气,诘问的语气。“你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他的罪难道没有吗?”
一句话就把韩世忠给打发了。证明秦桧怎么样?有恃无恐。我懒得跟你废话。不是说,韩世忠过府一闯,问秦桧,拍着桌子问秦桧:“你这么做自毁长城,过得去吗?”秦桧哆哆嗦嗦,嗫嚅地说了一句话:“可能有吧。”不是这意思。秦桧的气势比韩世忠大多了“难道没有吗?”这就从这句话上就可以看出来,岳飞的悲剧的症结所在。秦桧有恃无恐啊,铁案如山,你翻不了了。整个宋高宗一代,没翻案,宋孝宗的时候才给岳飞翻案。岳飞死后几十年才追封鄂王,宋朝又要北伐的时候才追封鄂王。《宋史》是元朝的人写的,元朝人写《宋史》的时候,写到这一段这个元朝人大发感慨,说什么呢?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这话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