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互通有无,也少不了商贾。朕看,就把商业定为农业的有益补充吧。”
只是一句以农业为主体,以商业为农业的有益补充,就把旧派的嘴巴给堵住了,还为新派争取到了提高发展的空间,所以这次经筵之后,大家都说,皇上的水平,高,实在是高啊。
要想缓和乃至化解新旧两派的矛盾,单单一句话自然不行,在商业政策上,李诵对世家大族作出了让步。不过具体的措施还要等新成立的商部正常运作之后才能拿出。
经筵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朝廷制度的改革,原本的三省六部制改成了三省八部制,除原来的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之外,新增加了商部和农部,把司农寺升级为农部,以首任农学学监李夷简为农部尚书,柳冕和韩晔为农部侍郎,以河中节度使张弘靖为商部尚书,户部侍郎柳宗元和浙东观察使卢坦调任商部侍郎。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意义深远的结果,就是李诵在经筵之后,下诏将崇文馆分出一部分来,组建了京师大学堂,委托已经致仕的杜佑总责其事。一开始,李诵就把这个地方定义为了一个只讲学问,不问官职的地方,并言明,明年的经筵就将转移到京师大学堂开。凡是在经筵上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哪怕是布衣,也延请入京师大学堂执教。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各家学者,有了聚在一起吵架的地方。
京师大学堂被定义为一个学府,皇帝特意把南苑划出一部分来作为办学之用,另外下令每年从内府拨出钱五万缗作为办学基金,连续拨付十年。更出人意外的是,李诵下令内府从明算科进士中找了几个不得志的,成立了一个会计师事务馆,作为第三方负责审计基金的收支情况。朝野对皇帝这样做事都感到匪夷所思,就李诵自己而言,这是在封建时代自己出钱办一个独立的大学,结果到底会怎么样,他自己完全不知道,只是照着理解中的现代制度来操作。
其实他倒是忘了,中国古代是有着悠久的大学传统的,比如著名的白鹿书院、岳麓书院等四大书院都是作为私学存在了千百年,论历史可是比西方的大学悠久多了。自己参考一下人家书院是怎么做的不就行了么?那可是真正的社会办学,纯公益性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