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热血燃烧大时代 > 第259章抗议(2/3)

第259章抗议(2/3)

事实上,在当时那环境下“烂尾”投资本难以计数,即便能够完工上映,港片亦无厚利可图:自1993年开始,市已经大变!港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首先是台湾市场不保。台商因港片利薄逐渐减少投资;台湾政府亦于1993年开始放宽对西片及日本电影的拷贝数量限制,以减低本土市场对港片的依赖程度。97年之后,国八大电影公可更以势产品和行销手段将台湾电影市场几近垄断,港片已很难再分得一杯羹。

于是,自1990年起,华语电影业涌现了大量台资港片及合拍片…

说来唏嘘,港片兴盛地时候,谁都想轧上一脚。投资拍戏赚大钱,待到港片不景气,找制作资金却成了大问题。连辉煌一时的嘉禾公司捱到2000年之后,都逐渐停止制片业务。

对于投资港片。台湾片商十分慷慨。只要香港制片人提个故事题材和列明星阵容,他们就可能先拿上百万(甚至更多)现金来买这个计划(俗称“买片”)。如此法,对于香港影人自然好多多,比如王家卫就倚靠张国荣、林青霞的全明星阵容和改编金庸武侠的“计划”骗来台商地上千万投资,开拍《东邪西毒》。

第三,东南亚市场失守。90年代中后期,来西亚及泰国经历货币风,更有亚洲金危机作,经济不景气,加之港片中仍有卖埠保证的名导明星亦日见稀少。终于令曾经是港片最重要市场地东南亚不但不再购买“片”甚至对已经制作好地港片成品也渐失兴趣。

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王家卫的泽东相继创立,这些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地幕后金主便是台湾片商。

其次是内地市场难。由于90年代初台资港制内地供景地合拍片风太旺,合拍片及协拍片数量远远超过电影局规定,还有《蓝风筝》、《诱僧》等合拍片违规作,导致内地于1994发布加制合拍片的规定。而这一举措对于对于正值困境的香港电影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第五,本土市场遇险。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港片继丧失大半外埠市场之后,本地市场亦遭遇好莱坞侵。1993年《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6000万票房,打破之前港片连庄本土几十年票房冠军的神话。随后西片年年压境。港片节节败退,迄今这一局势仍在继续。

1993年5月,台湾八大片商与香港电影从业员协会就如何抑制港片制作成本、压低演员片酬行协商,其中特别提及“目前共有250多台资港片未如期货”

第四,遭遇影碟及盗版冲击。从录像带到LD,从VCD到DVD,影片放映地渠越来越多样化。院线虽然因此愈发萧条,所幸影人还可转而借助影碟市场盈利。但随着盗版日益猖獗,香港与世界各地电影业一样,都遭受重大打击。

而所有这一切地恶果,都和盲目扩大院线有直接的关系。

看来,我得找查理好好谈一谈了,绝对不能让现在嘉禾、新艺城和东方之珠外

这一番恶循环下来。饶是台商资金再充裕,也架不住收与投资长期不成正比。

正因为赚钱实在容易。令香港多数电影人不仅自信心空前膨胀。更打定主意在97回归前狂捞一笔。怎料还未到回归之年,香港电影已经自恶果——1993年前后,跟风滥作横行,题材类型单一,票房一路狂跌。但拍摄成本却因明星片酬暴涨而不断增加…

既然香港观众看西片胜过港片,院线商也只好见风转转舵,不但缩减投资港片地资金,还将原本放映港片的分影院改放西片!更有甚者,90年代后期,随着黄百鸣的东方院线停办,陈荣“双线联映”(新宝、金声)旗下不少影院停业改建成商场,邹文怀的嘉禾亦放弃香港影院的经营业务,则标志着曾经主宰香港电影业的“院线制”宣告全面瓦解。

中介者之外,还因为当年内地、港台三地影业正值整合打通的“大时代”——台湾当局允许台湾片商赴内地拍摄外景,台湾投资商则更愿意支持香港制片商北上,为他们“开荒

【1】【2】【3】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