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灵太后 > 第七章灵太后灵太后愁1(2/4)

第七章灵太后灵太后愁1(2/4)

司空谘议刘景安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给崔亮写了一份意见书:“殷周时期是从乡熟中选人,两汉由州郡选人至今,又设置了中正这样的职位,虽然尚未尽善尽,其中也是十有六七的人是选对的。而当今选人才,只求其文采,不其本质:考察孝廉只论文章词藻,不其治理政务的才能,设立中正官员不考察品行和才能,只看他是否是亲族,取人的范围不广,淘汰的方法不严密。大人您主官员。应改张换调,为什么反为停年格所限?这样下去,天下的士人谁还会再为修养自己的风亮节而奋力呢?”

因有元氏这个亲属告发,元叉把这个假案成了真事。他说服刑以后,亲自带着五百名军士乘夜间包围了杨府,抓起杨昱一家人。并严酷地搜查了杨家府宅,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廷尉说:“你所说的都对,我也知是这样。可谁让你被人告了?别人有罪,可他没有被人告呵。打官司就是这样,谁碰上谁倒霉。要是赶上大赦,也是这样,谁赶上谁有福。所以,在我这里就要你的罪状判,官府判罪只能这样。”

后来有人给太后上书:“元匡经历三代君主,一直都是刚正不阿,朝野上下全知,匡的名字还是祖给起的。先帝能容,陛下您也应该宽恕他。如真的罢黜了他,恐怕要堵绝了忠臣的。”

得知这个结果后,元叉知元氏没有供自己,又殿向胡太后起奏。他假装好人说:“元氏是为国忠心,只是一言之错

胡太后先是对停年格选人法有所疑虑,可崔亮又说:“朝用人已经是很谨慎的了,又有各级官员审和荐举,再经吏的严密查,所用之人已是中之。臣前面所说有压制人才的现象,也是在这中之的人中。有些重臣任用自己亲信,大多也都是选之又选,并且都是为他们自己负责的事,谁又能敷衍责?这些英们在一起,只能凭他们官的时间来评价其才的,也就只能照年限来提人才。”

不久,胡太后又恢复了元匡的官职。

******

令薛叔也上书说:“黎民百姓的命,掌握在官吏的手中,如果选人才是凭他们年资,不问能力可否,类似排队飞行的大雁和顺序穿起的鱼那样,依照名册呼唤姓名。那么,有一个官吏就够了,何须设置吏顺序用人怎么能叫选呢?”

胡太后听他说得也很有理,再说华夏之大,有史以来就是这样选用人才的。于是她批准了这用人方法。

胡太后见这事在官员中反应很大,诏令朝公卿再议。可是议到后来,还是要经过吏崔亮那里,被崔亮一阵上下工作,那些朝公卿都觉得与自己无关,这事也就放下了。后来,有个叫甄琛的人接替崔亮作了吏尚书,因停年格的办法有利于自己,便接着执行下去了。

胡太后听说这事以后,下令免除了元匡死罪,但也免除了他的官爵。

这样年限逐级递升职位,使一些庸碌和有野心的人得以升。

崔亮回信说:“你所说的,的确有很理,我昨天提的停年格也有它的来由,古今不同,时移事异。过去产铸刑书来拯救时弊,叔向用正统的办法讽刺他,与你有什么不同呢?”

元匡因自己的建议多次被元澄驳回,气得发疯,上书弹劾元澄。元澄也上奏元匡三十多条罪状。太后把两份上书批给廷尉,让他调查清楚之后酌情理。可是廷尉是元澄的门生,偏向元澄,他照元澄上书的这些罪状,判元匡死罪。

元叉和元氏两人便合谋诬陷杨家父,说他们藏匿了刘宣明,并且告官说:“杨昱的父亲定州刺史,叔叔华山刺史曾一起送给刘宣明三百件兵,图谋共同造反。”

这个意见书被崔亮压了下来,没有向上报,也就石沉大海一般。后来薛叔求见太后,再次申奏:“请求陛下命令王公大臣推荐贤才来补充郡县的官员。”

这么大的行动必然惊动了胡太后,她决定亲自询问此事。大堂之上,杨昱向胡太后奏明元氏陷害的原由之后,太后又询问了元氏等相关的人,然后起亲自为杨昱解缚,当厅宣布杨昱无罪,并判元氏死刑。

元匡不服说:“就算元澄所说都是事实,这样的罪过也不单是我一人,既然不能判别人,就不应该判我一个人。要死,有这些罪状的人就都应该一起判死罪。”

自杨昱上奏元叉收礼受贿的事后,元叉一直记恨在心中,一定要寻机会给他看看。说来也巧,杨昱的一个叔叔死后,婶元氏想要搬杨家。杨昱父亲为了自家的名声,哭着求她留下守寡。当然,在劝说她的时候也斥责了她,元氏便怀恨在心。偏巧元氏和元叉是族亲,这时又赶上瀛洲人氏刘宣明谋造反,被官府发觉后逃亡。

【1】【2】【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