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太后又强迫他回家几次,他全是回去看看,便返回宫中。太后问他为何这样?
他说:“当前时局不定,我离开太后片刻,都放心不下太后的安全。再说,我现在身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典御,总管宫中,特别是太后的饮食起居和所有卫士的大事,怎么能说离开就离开?”
他总是昼夜不息地在太后身边巡视,检查每顿饭。皇宫每处角落是否安全,决不许任何闲杂人员在宫中逗留。
吏部侍郎辛雄向魏主上了一个奏折说:“汉夷之民相继变乱,最大的遗憾是因为地方官吏,如太守。县令这些官员不得其人。他们对朝庭三心二意,采用上欺下骗,弄虚作假的方法力保自己的官位。他们肆意盘剥辖区黎民,造成百姓不堪他们的欺压,才有现在不安定的局势。以臣的主意,应尽快对百姓施以慰抚,对官吏进行整顿。
“过去郡。县两级官员的选拔任用,多是考核虚假,任人唯亲,凭借关系安排官员。另外,这些职位没有受到朝庭的重视,一些贵族和有才能的人不愿到地方担任小官,至使这样的职位被那些小人占据。应该改革这方面的弊端,把郡。县分成三个等级选官,要有候补官位的人选,要按照才能和德望相结合的方法选配官员。如才德不可兼得,应侧重才能选用人才,然后再考虑其它方面。不要再论资排辈晋升职务,应每三年升降一次,称职的选用京官。不经太守和县令的过程,不应任用为京官。这样,各级官员才会在任中自勉,百姓的冤屈才能得以伸诉,天下暴乱自然可平。”
魏主听过之后觉得,现在各地应以平定暴乱为主,这些小事还不能急于过问,更不可以小事冲了大事。把这份奏折随手扔在一边,也没有让胡太后看。
胡太后知道自己的皇儿非常自负,从不喜欢别人对他说一个不字。就是自己的母亲也要以他的主意为重,特别是现在皇儿已经亲政,不宜过多干涉。再加上她怕朝中官员像上次执政那样,因自己管事过多而产生反感,影响皇上声誉。致使胡太后眼看着朝中政务,虽然有心相帮,也要退避三舍。
太后又是五六日不见皇上了,很想念他,就乘早膳过后散步的闲空来到显阳殿。只见殿上悄无人影,案上奏折堆积如山。她随手拿来几本一看,都是放置多日的重要军情,其中辛雄的两份折子都在积压其中。太后心中十分生气,她大声地命令显阳殿主管太监立即去找皇上来见她。
主管走后,她坐在案边批起奏折,一直批到快晌午,她觉得累了,起身活动一下腰板,这才想起,去叫皇上的太监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于是她又打发一个人再去找。
过了好一会,皇上才垂头丧气地来见太后。身后跟着那个吓得混身发抖的主管,走到门口就哆哆嗦嗦地跪在门外不敢说话。
胡太后对着门口瞪了他一眼,对他说:“朕知道耽误这么长时间的责任不在于你,你先出去吧。”
主管如释重负地跪地连连叩头,口称:“圣上英明”然后屁滚尿流地跑走了。
胡太后面对着表现得无所为的皇上,叹了口气说:“大魏天朝万里之疆,每天都有很多奏折。这样长时间地积压,怎么面对天下人?世人皆说皇帝日理万机,若不日理万机,岂能配得皇上的称号?”
魏主元翊岂能听得这样的话?向她翻了翻眼睛,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太后知他没有想通,必是心中不服气,沉思一会,叹口气,什么也没说就回后宫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