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恐怖传说而已,但是这一切却在2008年3月24日成为了现实。
就盎格鲁—撒克逊人在19世纪征服世界的历史而言,美洲大陆那最终成长为大英帝国20世纪最忠实盟友和21世纪最可稳妥靠山的13块殖民地最早不过是为了转移国内那些拒绝服从英王钦定“英国国教”的宗教异端的流放之地。非洲大陆的殖民地虽然为英国提供了无数的黑奴和贵金属,但是其这些蛮荒的土地却仅仅是大不列颠劫掠的猎场。辽阔的澳大利亚在19世纪不过是英国流放死囚的海中监狱。可以说如果没有在印度的殖民地就不会有“日不落帝国”的如日中天。
经过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征服,殖民化之后的印度成为了英国在19~20世纪全球力量最重要支柱。印度的面积是英伦诸岛的15倍。而且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在商业和军事方面对英国的都是无比关键的重要支持。从商业角度看,印度工人原是欧洲纺织工业的主要竞争者,现在被改造成欧洲廉价食品和原料的主要生产者。英国依仗其宗主国地位,对出口到印度的机器纺织品仅收2。5%的税,而对印度输往英国的纺织品所征收的从价税则高达75%;加之英国机器制品的成本低,印度手工产品无力与之竞争,因此印度从英国进口商品剧增。正是由于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印度原有制造业趋于崩溃:“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另一方面,由于粮食和原料出口激增,印度出现了国民经济农业化的倒退现象,棉花、茶叶、咖啡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经济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英国的工业化与印度的农业化几乎同期发生,二者相反相成,互为因果。
从军事角度看,由印度人组成了欧式殖民军队,在整个19世纪里他们频频出动,不仅在印度次大陆,甚至还到非洲和东亚等其他战场之上服役。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这支军队成为了“维多利亚女王扩张主义这副天鹅绒手套里的铁拳,是工业资本主义国际化背后重要的强制力”虽然印度人在英国军队并非真正的主力,但是通过大量的征召印度士兵担任后勤和保障等岗位,英国可以从不多的适役男丁之中抽调出足够的人力远征海外。
在印度和英国全球世界力量的关系中,印度在财政方面的作用也同样重要。这不仅出于印度和其他殖民地一样承担着英国驻军的高额军费。而是由于印度货币的贬值,印度被迫接受臭名昭著的国内保护费,英格兰银行顺利控制印度的外汇储备,通过这些莫卧尔帝国数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财务,英国顺利的把印度变成了其金融霸权和商业霸权的支点。利用印度与英国之间的贸易额逆差,而与世界其他各国则为顺差,大英帝国借此保持与他国的收支平衡。如果没有印度对大英帝国收支平衡的巨大贡献,英国就不可能“利用海外投资的受益进一步对外投资”不可能“把从投资受益中获取的流动资本,返回到国际货币体系”而且印度货币储备“提供了大量可供调配的资金,英国的货币权威可以利用它来补充自己的储备,保持伦敦作用国际货币体系中心的地位”
如果说近代的日本将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希望寄托在控制中国之上的话,那么英国人则将它的大国之梦赋予在印度的身上。正如曾一度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所言:“只要我们仍然统治着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而更多的英国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并没有意识到印度对整个大英帝国的真正意思,他们只知道享受着从印度次大陆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和红茶,同时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大英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