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人“爱国者”导弹大出风头的震动,加上老对手—巴基斯坦和中国弹道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不得不萌发了建立反导系统的念头。1996年8月,印度国防部在其公布的年度国防报告中就指出,印度有必要推行导弹防御战略,将初级防空网提升为具有一定反导能力的防空系统。此后,在已有40多个前苏联生产的“萨姆”地空导弹营的基础上,印度开始陆续从俄罗斯购买和租借了S—300和“安泰”2500型防空反导系统,从以色列购买了“巴拉克”防空导弹,并加快了对国产“三叉戟”和“蓝天”防空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在共同战略利益推动下,以色列迅速成为继俄罗斯之后,印度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每年军火贸易额平均高达10亿美元。仅2003年,印度就向以色列购买了27亿美元的军事产品。从发展趋势看,以色列可能在2008年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第一大武器供应国。而印-东战争的准备,更令精明的犹太人在印度身上大捞了一票。针对印度急切想要打造自身天盾的心理,以色列开始大肆向新德里推销自己的“箭”式系列反导导弹。不过当傻呵呵的印度人正的打算掏钱购买之时,以色列却立即与美国演起了双簧。由于从1991年以色列开始研发“箭”式导弹防御系统算起,美国先后为该项目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因此印度能否从以色列买到“箭”式,要看美国政府的态度。而当面对着美国方便一再阻挠,印度不得不知难而退之时,以色列人又表示可以邀请印度投资,共同研发“箭”式系统的改进型号以逼开美国的技术壁垒,为印度未来建立以“箭2”反导系统为核心、S—300和“蓝天”系统为补充、覆盖印度全国的导弹防御网提供了可行性。总之经过了近五年的折腾,印度在以色列方面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最终却仍只得到了这两套“绿松”陆基预警雷达,号称世界最为先进的“箭”式反导导弹却迟迟不能落户在南亚次大陆之上。印度只能以“绿松”陆基预警雷达为核心,指挥并不匹配的俄制防空导弹群。
不过即便如此,在印度看来也已经可以是算是满足了。毕竟以色列声称已经对“绿松”预警雷达进行了全面的改进,使得雷达可以跟踪中程弹道导弹,它的最大发现距离达500公里,可以跟踪速度超过每秒3000米的目标。可同时处理几十个目标,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能引导导弹优先攻击其中14个最具威胁的目标。拥有了这2套“绿松”预警雷达,尽管印度规划之中双层陆基导弹防御系统中的以“箭-2”反导导弹系统为主建设的拦截3万米高度以上或大气层以外的弹道导弹—“区域防御系统”目前无法到位,但是拦截飞行高度在3万米以下的战术弹道导弹的“点防御系统”也可以算是功德圆满了。
在中国空军的第一轮攻击之中,机动部署在中印边境的两套“绿松”陆基预警雷达便准确的发现并锁定了中国空军以轰-6X型轰炸机为平台发射的24枚“开拓者”型空射运载火箭,并及时的通知了各防空部队,不过这些导弹之中的绝不多数不等印度防空部队进行拦截,便在越过了喜马拉雅山脉之后在空中解体,仅有10枚左右准确的击中了目标。而这10枚导弹的目标大多均为印度一线机场,在如此短的距离内印度防空部队也难以作出多次拦截。
“就当是热身运动吧!”但就在众多印度雷达和防空部队的士兵们一边嘲笑着中国人拙劣的导弹技术,一边摩拳擦掌准备下一轮较量中大展身手之际,他们并不知道一张他们无法察觉的毁灭之网正在他们的头顶张开,中国空军所发射的“开拓者”型空射运载火箭并非是由于技术故障而自动解体,而是在下降到指定高度之后,打开了自身的运载舱,释放出所携带的夺目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