伕,重劳民力;第三浮尸满河,在这‘秋老虎’的季节,会生瘟疫,那可是件不得了的事!”
“话不错。不过,只要事先料到了,应付起来也并不难。”
赵文华说:“防止火势蔓延,可用坚壁清野之法;料理善后,亦不必完全征发民伕,我把各路的兵都调了来帮忙。”
话越说越远,越说越拧了!胡宗宪唯有默不作声;而赵文华却越想越得意,越说越起劲。他说。自古以来,大兵之后必有大疫,这是上天以万物为刍狗的一种妙用;无用之人要多死掉些,有用的人才能吃得饱。不然生生不息的人口繁衍,而粮食不足,一定会搞成人吃人的禽兽世界,所以稽诸史实,每隔多少年的太平盛世就有一次大兵灾、大瘟疫,是无可避免的。
这种怪论,在胡宗宪闻所未闻,惊骇变色。但赵文华却全然无视于他的反应,只管自己继续大发议论:“而况,瘟神并无好恶,一视同仁,既能死我,亦能死敌。所以瘟疫一发生,便是天然退敌的大妙法;倭寇海盗为避瘟神,相戒裹足,说不定倒有十年八年的平靖。”
议论愈出愈奇,亦愈来愈荒谬。胡宗宪认为赵文华心智瞀乱,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为今之计,唯一的办法是让他冷静下来,因而以敷衍作为抚慰,连连点头说道:“华公的见解高超,令人有顿开茅塞之感。我照华公的指示,重新去部署。不过,这一条计,相当费事,我秉华公的密命,悄悄去办,华公自己亦切不可说奇。”
“当然,当然。我不能连这点轻重都不知道。”
退回总督府,胡宗宪立刻找了罗龙文,顿足说道:“坏了,坏了!搞出大大的麻烦来了。”接着,他将赵文华的谬论,都讲了给罗龙文听。一面说,一面唉声叹气,真个是懊恼万状。
罗龙文很沉着,眨着眼想了好一会,慢吞吞地答道:“不要紧,我有一计,必可使他回心转意,尽抛成见。”
“喔,”胡宗宪急急问道:“计将安出?”
“只有在赵忠身上打主意。”
原来是让赵忠进言——所进之言,自是一套能打动赵文华心的说法。胡宗宪听罗龙文的设计,大为赞赏。当然,满怀愁烦,亦都抛在九霄云外了。
“这话,是我找赵忠来说,还是就托了你?”
“我替你去谈。”罗龙文答说:“以我的身分,比较能够畅所欲言。”
“好!那就重重拜托了。我希望明天就能挽回。”
罗龙文点点头“大概可以!”他站起身来告辞,事不宜迟,我此刻就去办。”
于是他回家写了一个柬帖,派人送给赵忠,约他在莲花庵吃素斋。原来从嘉兴到苏州,这一带的鱼米之乡,有个陋俗,许多尼姑庵可供男客“随喜”;曲径通幽,禅房深深,花木之外,别有一番旖旎风光。赵忠很喜欢这个调调儿,所以请柬一到,欣然应约,未到黄昏,就出现在莲花庵了。
由于柬帖上说明“另有要事奉商”因此,赵忠一见面便问:“老罗,我们是先谈正事,还是先喝酒?”
一语未毕,有极清朗的声音在接口:“何妨一面喝酒,一面谈心?”
罗龙文和赵忠不约而同地转脸寻声,只见进门的是个丰神楚楚的半老徐娘,穿一领雪青僧袍,捏一串奇南香的佛珠,脂粉当然不施,可是青丝亦还未剪,其名谓之“带发修行”——这个带发修行的“师太”法名妙善,正是这莲花庵的当家。
“不行!”罗龙文摇摇头说:“别的事可以且饮且谈,今天要谈的这件事,却跟喝酒混不到一处。”
一听这话,妙善就明白了“既如此,不如两位施主先谈正事。”她说“不曾喝酒之前,心里也清楚些。”
“怎么?”赵忠不服气似地说:“喝了酒,心里就不清楚了?”
“啊!”妙善笑道:“赵施主可不能挑我的错。我是说,有事在心,只怕酒喝不痛快。倒不如谈完正事,开怀畅饮。”
“这一说,倒是我错怪你了!恕罪,恕罪!”说着,赵忠双掌相合,效僧礼赔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