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古从军行
唐·李颀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行人②刁斗③风砂暗,公主琵琶④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⑤。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⑥,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⑦入汉家。
【注释】
①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指有水的地方,并非实指。②行人:指出征将士。③刁斗: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器具。④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⑤雨雪纷纷连大漠: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⑥玉门犹被遮: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⑦蒲桃:葡萄。
【译文】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细君公主的琵琶声幽怨更多。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年年征战不知有多少尸骨埋于荒野,战士们十有八九战死关外,唯一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两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了共鸣。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的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此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从军行
唐·李白
【原文】
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笛奏梅花曲③,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④,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⑤首,长驱静铁关⑥。
【注释】
①玉门:指玉门关。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⑥铁关:指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译文】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赏析】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鞠歌行
唐·李白
【原文】
玉不自言如桃李①,鱼目②笑之卞和③耻。楚国青蝇④何太多?连城白璧⑤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⑥,忠臣死为刖足鬼⑦。听曲知宁戚,夷吾因小妻⑧。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⑨。洗拂⑩青云上,当时贱如泥。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注释】
①桃李:古谚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人不善于言谈而很优秀。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②鱼目:指伪造的劣质品。张协有诗“鱼目笑明月”③卞和:春秋时代的楚国人。相传他在荆山发现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君王都以为他是欺诈,先后截去他的双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命令玉工加工,果然得到了美玉,世称“和氏璧”④青蝇: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⑤连城白璧:指和氏璧,价值连城。赵惠王得和氏璧,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作为交换。⑥泣血人:指在荆山之下哭泣的卞和。⑦忠臣死为刖足鬼:卞和本是忠臣,但两次被君王截去自己的脚。⑧夷吾:管仲的小名。⑨百里奚:春秋时秦国的大夫。后来他流亡到楚国,被楚国国君扣留。秦穆公就拿五张牡黑羊皮把他赎回,用为大夫。⑩洗拂:洗涤与拂拭尘垢。朝歌:地名,殷代京城。在今河南省。鼓刀叟:指屠夫吕望。相传他在五十岁时做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屠牛,八十岁在渭水之滨钓鱼,九十岁见到周文王,得到周文王的重用。钓六合:取得天下。双目送飞鸿:这里用的是典故:卫灵公与孔子说话,见到天上的飞雁,就抬头观望,无意与孔子交谈,孔子就走了。这里指想对君王谈治国王霸之策,但却无人肯听,欲报国而无门。
【译文】
美玉自知自身高洁无瑕,但不与桃李攀比,非要与之争个上下高低。但那些小人却不懂得谦虚、不争是一种美德,反而鱼目混珠,不分优劣,把劣质的当成好的,把美玉当成引以为耻的东西。堂堂楚国,颠倒黑白的小人怎么那么多呢?价值连城的美玉屡次遭到谗言和毁弃。怀抱美玉而痛哭于荆山下的卞和,本是忠信之臣,却遭到割足砍脚的不幸。宁戚报国无门,在桓公门前唱小曲。管仲经过小妾的解释而最终获得了齐桓公的重用。百里奚流亡到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牡黑羊皮把他赎回来,并任用他为大夫。朝歌的屠夫吕望在渭水之滨垂钓,九十岁终于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周武王取得天下以后,封吕望在齐国营丘之地,治理齐国。吕望一生都在渭水之滨垂钓,有谁人认识他,关注他呢?如今的人,更是无人来关注像他这样的垂钓者了,目送飞鸿而去,却无意于他的报国之心。
【赏析】
《鞠歌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李白在这首诗中借卞和、宁戚、百里奚、吕望等人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用世之心,他期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报国无门,在诗中流露出了他抑郁不得志的愤懑。
吁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