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矣。白渠又西北径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
西注沙陵湖。又有芒
外,南径钟山。山即
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
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圃也,自孝武
师,攘之于漠北,匈
失
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
西南径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径原
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
合,其
东
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
南
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
《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甫利也,故此加北。旧中
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
又西南
芒
。芒
又西南径白
南谷
。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
城。自城北
有
阪,谓之白
岭。沿路惟土
。
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
》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
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
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
中溪
注之,
发源武川北
中,其
南
,径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
西南
,历谷,径魏帝行
东。世谓之阿计
殿。
城在白
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其
又西南历中溪,
山西南
,于云中城北,南注芒
。芒
又西,
怀朔镇东北芒中,南
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
祖北巡,届于
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
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
聪之辞也。自台西
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两夏,堂字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著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
,振慑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氏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颗。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
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逻等从
姓名,若新镂焉。其
历谷南
山,西南
芒
。芒
又西南注沙陵湖,湖
西南
于河。河
南
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
。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
祖北巡,亲所径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槙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
南
,脉
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郡,汉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
于二县之间,济有君
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
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
,往投津长曰:
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
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
一无所损。其
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
也。即名其津为君
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
又东南,左合一
,
契吴东山,西径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
又西
注于河。河
又南,树颓
注之,
东山西南
,右合中陵川
,
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
亦取名焉。东北
,径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
又西北,右合一
,
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
又受名焉。其
西北
,注于中陵
。中陵
又西北
,径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
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其
又西北
,右会一
。
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
,山又取名焉。北
径锄亭南,又西
径土
亭南,西
峡,左
中陵
,中陵
又北分为二
,一
东北
,谓之沃
。又东径沃
县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
也。又东北径沃
城东,又东合可不埿
,
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
注沃
。沃
又东,径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
其中,亦谓之参合
。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
宝自河西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
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
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
县西
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
又东合一
,
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
。西北
,注于沃
。沃
又东北
,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
县故城六十五里,池
徵渟,渊而不
,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
注池,北俗谓之大谷北堆,
亦受目焉。中陵川
自枝津西北
,右合一
于连岭北。
沃
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
曰诰升袁河。西南
径沃
县,左合中陵川,
西南与一
合,北俗谓之树颓
。
东山下,西南
,右合诰升袁
,
西南注,分谓二
。左
枝分南
,北俗谓之太罗河;右
西径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
自城西南
,注于河。河
又南,大罗
注之,
源上承树颓河,南
西转,径武州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
亦藉称焉。其
西南
,一
注之。
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
径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
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
,注于河。河
又左得湳
。
西河郡
稷县,东南
。《东观记》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
路,行
到西河
稷,数百小儿各骑竹
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
又东南
,羌人因
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
归化,盖其渠帅也。其
,俗亦谓之为遄波
,东南
长城东。咸
长城西咸谷,东
湳
。湳
又东南,浑波
西北穷谷,东南
注于湳
。湳
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
又东
于河。河
左合一
,
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
西
,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崖
,
石崇竦,
立千仞,河
激
,涛涌波襄,雷渀电
,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
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
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峘,至是乃为河之
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余里也。 又南过西河圁
县东,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
上郡白土县圁谷,东径其县南。《地理志》曰:圁
西,东
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
合,
县南神衔山,
峡,东至长城,
于圁。圁
又东径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
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从地中
。圁
又东,梁
注之,
西北梁谷,东南
,注圁
。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