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57 ) ,曹凤,字仲理,当了北地太守,他施政教化成绩特别出色,因此在九里谷高冈亭有黄龙出现。龙角长三尺,龙身粗十围,尾长.十余丈。皇帝嘉奖他,赏赐丝绸百匹,把傣禄增加到中二千石。河水又北流,河中洲上有个薄骨律镇城,就是赫连勃勃的果城。直到今天,洲上还有桑树和果树林残留下来。但薄骨律一名来自戎族地区,城名语义却无从查考。访问当地老人,都说据前辈博闻广识的人士相传:赫连时候有一匹骏马死在这里,取骏马的毛色为城名,称为白口骚,音讹为“薄骨律”,相沿至今不改,不知是否如此。河水又流经典农城东边,世人称为胡城。又往北流经上河城东边,世人称为汉城。薛攒说: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就是此城。冯参当上河典农都尉时,治所就在这里。河水又往北流经典农城东边,俗称吕城,也是冯参的驻地,在这里管理农民。河水又往东北流过廉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西河亭。《 地理志》 说: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流,与支流相汇合。这条支流上流承接大河,往东北流经富平城,随处分水灌溉田园,北梳注入河水,但今天已经无水了。《 尔雅》 说:渗,反回重新流入的意思,是说河水决口溢出后重又流入。河水有撇水,正像汉水有潜水一样。河水又往东北流经浑怀障西边,按《 地理志》 ,这是浑怀都尉在塞外的治所。太和(227 ? 233 )初年,平定了三齐,把历下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居住,因而有了历城这地名,这里南距北地三百里。河水又往东北流经石崖山西边,山离北地五百里。山间的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纹理,形状都像虎和马,轮廓分明,像是画成一般,所以又叫画石山。
又往北流过朔方郡临戎县西边,
河水往东北流经三封县老城东边。三封县置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 十三州志》 说:三封县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往北流经临戎县老城西边。临戎县置于元朔五年(前124 ) ,原来是朔方郡的治所,王莽称为推武。河水又往北流,有一条支渠往东分出,东经沃野县老城南边,分水口叫铜口。沃野县建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0 ) ,就是王莽的绥武。支渠引水东流来灌溉田亩,所谓引水流通,全在我们自己的智慧,这话真不错。河水又折向北方,成为南河分出。河水又北流,在魔浑县老城东往西分流溢出。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开拓朔方郡,县城就是西部都尉治所。那里有一条路,从县城西北通出鸡鹿塞。王莽把郡名改为沟搜,县名改为极武。河水溢出后积聚成屠申泽,这片沼泽东西广达一百二十里。《 地理志》 说:屠申泽在县东,指的就是此泽。阐胭则称为廊浑泽。
从县北转弯东流,河水又转弯东流,这就是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越过梓岭,在北河造桥。北河往东流经高网南边。《 史记》 载,赵武灵王采用胡人服装以后,从代沿着阴山脚下直到高网,都建了要塞。山下有长城,长城旁边,连绵的山脉高插云天,中间有个:断口,在两岸巍然耸立,多有云雾缭绕,望去就像宫胭似的,以形状取名,所以叫高网。从高网往北去荒中,胭口有一座城,跨山构筑,称为高胭戍。从古代直到今天,常在城内驻扎重兵守卫,以守备边塞的要道。汉朝元朔四年(前125 ) ,卫青率领了十万大军,在高网打败了右贤王,就是这地方。河水又往东流经临河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恭王的儿子刘贤,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的监河。
到河目县西边,河水从临河县往东流经阳山南麓。《 汉书注》 说:阳山在河北。指的就是这座山。河水往东流过石迹阜西边。这座小山上的岩石,碎裂后露出的斑纹都有马、鹿的蹄痕,因而得名。河水转弯南流,从河目县旧城流过,县城在北假地带。北假是个地名,从高网以东,沿河在两岸连山之间,直到阳山以远一带地方,都叫北假。《 史记》 说:秦派蒙恬率领十万人马,北上攻打胡人,渡河夺取了高网,把守住阳山的北假。北河又南流,与南河汇合。南河上游承接西河,往东流经临戎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临河县南一边,又往东流过广牧县老城北边。老城是东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盐官。南河流了二百里左右路程,往东与河水相汇合。河水又往南流过马阴山西边。《 汉书音义》 说: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说的就是这座山。但据实地核查,阴山却不在河南。《 史记音义》 说: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现在山在县北,却说是在河南,这又是存疑造成的错误。我按南河、北河以及安阳县以南,都是沙丘,没有其他特别的山,所以《 广志》 说:朔方郡北部有流沙七处,却没有与此相当的山,这是《 音义》 、《 广志》 的偏见。说阴山在河水东南,倒还差不多。河水又往东南流经朔方县旧城东北。《 诗》 说:在那朔方筑城,说的就是这地方。汉元朔二年(前127 ) 大将军卫青把河南那片地方立为朔方郡,派校尉苏建去筑朔方城,就是此城。王莽则称为武符。按《 地理志》 说:金连盐泽、青盐泽都在县南。又按《 魏土地记》 说:县里有个大盐池,池里的盐颗粒粗大而色泽青白,名叫青盐,又叫戎盐,可入药。汉时设置典盐官。大盐池离平城宫一千二百里,在新秦一带。服虔说:新秦是地名,在北面方圆千里。如淳说:在长安以北,朔方以南。薛攒说:秦驱逐了匈奴,把河南一带纳入版图,并迁了一些百姓过去,以充实人口,称为新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