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水深不流,紧邻着水池的北边,俗称圣女泉。濡水又东流,在水口接纳了白杨水。白杨水发源于遒县西山的白杨岭下,往东南流入濡水,时人称为虎眼泉。濡水东流,与檀水汇合。檀水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汇合。石泉水发源于石泉固东南角,水宽二十来步,深三丈。石泉固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四周有山涧阻隔,涧岸高八丈有余,底部岩石高五丈,岩上又有一层红土,高四丈,陡峭直上,有如墙壁。涧宽四十五步。水不流到的地方,路极狭窄,容不下一辆车子,只有单人独马可以通过,地名叫石泉固。石泉固上古来就有一座白杨寺,寺庙里供奉的是白杨山神。寺旁林木茂密,枝柯交错,连片的绿荫把阳光都遮住了。僧人法澄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寺,就更成为修道的胜地了。
水往南流,注入檀水,所以民间有并沟之称。水又往东南流经故安县北边,往南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在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与易水汇合,注入巨马水。所以《 地理志》 说:故安县的阎乡,易水就发源在这里,到范阳注入濡水。阐胭也是这么说;又说:濡水与渠水汇合。许慎说:濡水注入沫水。沫水、渠水这两个称呼都是巨马水的别名。但两条易水都发源于一乡,一同注入濡水。北易水流到琢郡范阳县与北濡水汇合,又一起乱流注入沫水,于是北易水与诸水就都可相互通称了。北易水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北边,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到勃海郡平舒县与南易水汇合。阐驰说:琢郡西部与代郡以易水为分界。这条易水是南易水,发源于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的燕王仙台东边。仙台有三座山峰,十分高峻,峰顶上飘着云霞,深谷中笼着烟雾,老人们说这是燕昭王求仙的地方。仙台的东面称石虎冈。范哗《 后汉书》 说:这里是中山简王焉墓穴的所在地,葬物非常丰厚,采了琢郡的山石来修筑坟墓。墓道上的墓碑和石兽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成的,还留下两只石虎,因此后人就称为石虎冈。山的东麓,就是泉源所出处,《 水经》 称为阎乡西山。水往东流,有毖水往南汇入,二水混合同流,俗称雹河。司马彪《 郡国志》 说:雹水发源于故安县。世祖命令耿况去攻打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氢,沿雹水而上十余营,全都击溃,指的就是这条水。易水又往东流经孔山北麓,山下有钟乳溶洞,洞中出产很美的石钟乳。采石钟乳的人打着灯笼去寻觅,入洞约一里,渡过一条潜流的地下河,不太深,人可涉水过去。洞中又奇妙地分出许多石洞,使得出入的人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因此在容易迷路的地方,人们一定会留下标记,回来时才能找到出洞的通道。洞顶又有大孔,朝天敞开,所以叫孔山。易水又往东流经西故安城南,就是阎乡城;流过送荆隆北边。老人们说:燕丹就在这里为荆柯饯行,因而得名,但世代久远,也不大弄得清楚了。不过对从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此说明,以便让后人扩大见闻。易水又东流,转弯绕经长城西边,又东流,往南流经武隧一县以南、新城县以北。《 史记》 说:赵国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隧、方城,就指这两座城。民间又把这条水叫武隧津。水北朝着长城门,称为汾门。《 史记- 赵世家》 说:孝成王十九年(前247 ) ,赵国与燕国交换土地,把龙兑、汾门给燕,燕则把葛城、武阳给赵。汾门也叫汾水门,又称梁门。易水往东分支流出,积成梁门破;易水又东流,梁门破水注入。这条水上口在梁门承接易水,往东流入长城,往东北流注入破中。破水在北方承接范阳破,这片破塘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圆十五里,民间又称为盐台破。阪水南通梁门淀,梁门淀方圆三里。淀水往东南流,出了长城,注入易水,称为范水。易水从这里起,下流通称为范水。又往东流经范阳县老城南边,就是应肋所说的范水之阳。易水又往东流经樊舆县老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樊舆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条,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握符。《 地理风俗记》 说:北新城县以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是个旧县。易水又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南。汉高帝六年(前201 ) ,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降于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都是侯国。王莽改名为深泽。易水又往东流,堡水注入。坚水上流,在容城县东南承接两个破塘,称为大坚淀和小坚淀。水往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叫坚洞口。水边有浑堡城,易水流经城南,往东与流水汇合。所以桑饮说:易水发源于北新城西北,东流注入流水。从此以下,流水与易水都可通称了。易水又往东流经易京以南。汉朝末年,公孙攒在蓟下杀害了刘虞。当时童谣说:燕的南疆,赵的北地,唯有这里可避乱世。公孙攒以为这地方就是易水一带,所以从蓟迁到易水边,把他所驻的城称为易京城,在易城以西四五里。后赵建武四年(338 ) ,石虎从辽西南下,到了易京,看到易京城墙极其坚固,就派了二万人把它破坏了。现在城墙已经毁为平地,但城楼基址还在,高度还有四丈多。废址上有一口井,世人称这座城楼为易京楼,城就是公孙攒所据守的易京城。所以公孙攒给他儿子的信中说:袁氏攻城时,就像鬼神一样,冲梯在城楼上乱舞,鼓角在地上齐鸣,说的就是这里的城楼。易水又往东流经易县老城南。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就是这座城。阐胭说:太子丹派荆柯去刺秦王,与知道这一密谋的宾客在易水上给他饯行。《 燕丹子》 说:荆柯动身到秦国去时,太子和知道密谋的人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在易水上给他送行。荆柯起身向他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悲壮时,人们激动得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