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唱到凄哀时,人们都不禁涕泪纷纷。这次壮行处可能就是在这里。我按古时留一下的遗迹认为,壮行处大多是在武阳,似乎不会在这里。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易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仆继,立为侯国。
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
易水流经安次县南边、郭县旧城北边,往东流到文安县,与淳沱河汇合。《 史记》 载,苏秦说: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指的就是这条水。所以班固、阐驯等人都把这条水叫南易水。又往东流过泉州县南边,往东注人大海。
《 水经》 记载易水依次所经地方,一路流去,注入大海。
滱水发源于代郡灵丘县高氏山,
滱水就是沤夷之水,发源于灵丘县西北的高氏山。《 山海经》 说:高氏之山,流水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滱水往东南流,山上有摩崖石刻,题着冀州北界四字,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石铭隆。沱水又往南流经侯塘,这是个川原名;又往东流,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发源于西北的暄谷,源头的水温热如汤,入水沐浴,能治愈百病,因此人们称为温泉。温泉水往东南流经兴豆亭北面。兴豆亭在南原上,亭身倾斜不正,因此世人把它称为敲城。水从南原往东南流,注入流水。施水又东流,莎泉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莎泉,往南流,水旁有莎泉亭;往东南流注入浓水。流水又往东流经灵丘县旧城南,应肋说:赵武灵王葬在旧城东南二十里,所以取名灵丘县。灵丘县古时属于代郡,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 ) ,中山相藏昊上奏朝廷,请求把该县划归别郡。薛攒注《 地理志》 说:灵丘县名称在赵武灵王前就有了。又据司马迁《 史记》 :赵敬侯九年(前378 ) ,在灵丘打败了齐军。这样看来,灵丘这地名并不是由赵武灵王而来的。这与薛攒《 注》 所说一致。流水从灵丘县往南流入山峡,峡口称为隘门,那里设了关隘,用来稽查过往行人。滱水流经南山,这里高峰遮天,深溪沿着峡谷流下。沱水沿着山涧向西转,流经御射台南边。台在北面的山岗上,台南有一块御射石碑。水南奇峰高入云霄,层崖峭壁,直刺蓝天。山石险峻,壁立直上。皇上的车驾常沿河来来往往,到这里游乐和习射。滱水往西流,又向南转,往东弯,流经北海王详石竭南、御射碑石柱北,然后往南流去。
往东南流过广昌县南边,
滱水往东流经嘉牙川,有一条水从南边流来注入。这条水发源于恒山北麓,由三条小水流汇合而成,流经嘉牙亭东,然后转向北流,注入滱水。滱水北岸从山路过去,就是广昌县界。滱水又往东流经倒马关,关口极深极远。诗人咏叹高冈崔巍,使良马疲惫不堪;傅岩峻险,使行车受阻不前;这里的山势也与此相仿,因而就有倒马关之名了。关水发源于西南的长溪下,往东北流经此关,注入滱水。滱水南边山上的松园里,建有帝王的御座,在东圃造了一所佛寺;东北两面,高峰深谷连绵不绝,高入云霞的山峰,荫天蔽日,山间流积的水潭清澈见底,深渊也藏不住鱼鳖。行旅途经此处,无不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