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丘自雍
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
东
,今笥沟
断,众川东注,混同一渎,东径其县北,又东与泃河合,
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
径平谷县,屈西南
,独乐
焉。
北抱犊固南,径平谷县故城东。后汉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其
南
于泃。泃
又左合盘山
,
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
,去山三十许里,望山上
,可
二十余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
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
。泃
又东南径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
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
径博陆故城北,又屈径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封大司
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
邑北海、河东。薛瓒曰:
渔
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城在且居山之
,
平陆之上,匝带川
,面据四
,文氏所谓无县目,嘉
名也。洳
又东南
径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
注于泃河。沟河又南径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
,
七山北,东径平谷县之紻城南,东
于泃河。泃河又东南径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
,齐师遁,即是
也。泃
又南
鲍丘
。鲍丘
又东合泉州渠
,故渎上承滹沱
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径泉州县东,又北径雍
县东,西去雍
故城百二十里,自滹沱北
其下,历
泽百八十里,
鲍丘河,谓之泉州
。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
凿渠径雍
、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
。鲍丘
又东,庚
注之,
右北平徐无县北
中,而南
历徐无山得黑
谷
,又得沙谷
,并西
山,东
注庚
。昔田
泰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开山图》曰:山
不灰之木,生火之石。
注云:其木
黑似炭而无叶,有石赤
如丹,以二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
,今则无之。其
又径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百一十里有徐无城。其
又西南与周卢溪
合,
徐无山,东南
注庚
。庚
又西南
,泃
注之,
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
,世谓之车泃
。又东南
与温泉
合,
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的故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
南
百步,便伏
于地下,
盛则通注。泃
又东南径石门峡,山
崭绝,
立
开,俗谓之石门
。汉中平四年,渔
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大守
纮。中平五年,诏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泃
又东南
,谓之北黄
,又屈而为南黄
,又西南径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
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
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
公坛社,即
公之故居也。《搜神记》曰:雍伯,洛
人,至
笃孝,父母终殁,葬之于无终山,山
八十里,而上无
,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
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
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
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
采
樊,
秋之末,
宅无终,因
樊而易氏焉。
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潞徙于西山之下,
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
。于宝曰:于
石
,四角作大石
,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传云。玉田之揭,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
《谱叙》自去文矣。蓝
注之,
北山,东
屈而南,径无终县故城东。故城,无终
国也。《
秋》襄公四年,无终
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
,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王莽之所谓北顺也。汉世李广为郡,
遇伏石,谓虎也,
之饮羽,即此
矣。《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
又南
,
又西南
于庚
。《地理志》曰:
俊靡县南,至无终东
庚
。庚
,世亦谓之为
也。南径燕山下,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若数百石国,有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石鼓
又南至雍县北,屈东
于海。
戾陵名堰。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
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
,相漯
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
,导
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
梁河
者,
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
,积石笼以为主遏,
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
门,门广四丈,立
十丈。山
暴发,则乘遏东下,平
守常,则自门北人,
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晦。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
转广,陆费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
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
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
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
潞县,凡所
,四五百里,所
田万有余顷。
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
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
骁骑将军、平乡侯宏,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
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
暴
,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
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
门,门广四丈,立
五尺,兴复载利通
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
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
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遇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又东南
,径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
。又南径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
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屈而东南
,径潞城南。世祖拜彭
为渔
太守,治此。
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
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
所破,遗
故垒存焉。鲍丘
又东南
夏泽,泽南纤曲淆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