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陈稀,立为侯国。鲁沟又往南注入涡水,今天已经没有水了。沙水又往东南流经斗城西边。《 左传》 :襄公三十年(前543 ) ,子产停放好伯有的尸体,又把伯有的臣僚葬在这里。沙水又往东南流经牛首亭东边。《 左传》 :桓公十四年(前698 ) ,宋人与诸侯攻打郑国东郊,攻占牛首,俗称牛车城。沙水又往东南流,八里沟水在这里分出;又往东南流经陈留县裘氏乡裘氏亭西边,又流经澹台子羽墓东边,与八里沟水汇合。按《 陈留风俗传》 说:陈留县裘氏乡有澹台子羽墓,又有子,羽祠,百姓都到祠里祈祷。京相蟠说:现在泰山南边的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墓,子羽是本县人。不知哪一说法正确。这里只是根据地方志上的记载,把纠缠不清之处摘下来罢了。沟水上流承接沙河,往西南流经过牛首亭南边,与百尺破水汇合。百尺破水从破南流经开封城东面的三里冈,向左拐弯而西流南转,注入八里沟。八里沟水又南流,在野兔水口接纳了一条水。这条水上源承接西南方兔氏亭以北的野兔破,那是郑国地方。《 春秋传》 说:郑伯在兔氏慰劳屈生。阪水往东北注入八里沟。八里沟水又往南流经石仓城西边,又往南流经兔氏亭东边,又往南流经召陵亭西边,往东注入沙水。沙水往南流经扶沟县旧城东边。扶沟县就是颖川的谷平乡,有扶亭,又有清水沟,所以有扶沟县的名称。建武元年(25 ) ,汉光武帝把这里封给平狄将军朱鲸,立为侯国。沙水又往东流,与康沟水汇合。康沟水上口在长社县东面引入清水,往东北流经向冈西边,就是郑的向乡。后人堵塞了这条水的上口,现在水涨时就往北流,水浅时就断流。又有长明沟水注入。长明沟水发源于苑陵县旧城西北。苑陵县有两座城,旧城是西城。两座城以东一带,有很多破泽,这就是古时的制泽。京相瑶说:这是郑国地方。杜预说:泽在荣阳苑陵县东边,就是《 春秋》 中说的制田。旧城西北平地涌出泉水,称为龙渊泉。泉水流经陵丘亭西边,又西流,重泉水注入。重泉水发源于旧城西北的平地,泉水涌出,往南流经陵丘亭西边,往西南注入龙渊水。龙渊水又往东南流经凡阳亭西边,然后往南注入白雁破。白雁破在长社县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乡西南。司马彪《 郡国志》 说:苑陵有林乡亭。白雁破又有一条渠道引水南流,称为长明沟,沟水向东拐弯,又向北转,然后又往东流经向城北边。城旁有向冈。《 左传》 襄公十一年(前562 ) ,诸侯讨伐郑国,兵临于向。长明沟又东流,向右分流积成染泽破,往东注入蔡泽破。长明沟水又往东流经尉氏县旧城南边。圈称说:尉氏县是郑国东部边境。尉氏是执掌刑狱的官名,是郑大夫尉氏的封邑。所以栗盈说:我回去将死于尉氏之手了。长明沟在这里分为三条,北支叫康沟,往东流经平陆县旧城北边。高后元年(前187 ) ,把这里封给楚元王的儿子礼,立为侯国。建武元年(25 ) ,因平陆县人口不满三千户,撤县改为尉氏县的陵树乡。又有陵树亭,汉朝建安年间(196 、22 。),封尚书荀枚为陵树乡侯。因此《 陈留风俗传》 说:陵树乡是过去的平陆县。北边有大泽,名为长乐厩。康沟水又往东流经扶沟县的白亭北边。《 陈留风俗传》 说:扶沟县有帛乡、帛亭。地名在七乡十二亭之列。康沟水又往东流经少曲亭。《 陈留风俗传》 说:尉氏县有少曲亭,民间称为小城。又往东南流经扶沟县旧’城东边,往东南注入沙水。沙水又往南流,与南水汇合。此水南流又分为两条。一条往南流经关亭东边,又往东南流,与左水汇合。这条水从支渠往南流经召陵亭西一一召陵亭可能就是扶沟亭,往东南流,与右水汇合。世人因此水与郡陵破水并流,所以也称双沟。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沙水。沙水南流与蔡泽破水汇合。破水出自郡陵城西北。《 春秋》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晋、楚两军在郡陵相遇,吕铸射中共王的眼睛,共王把养由基召来,要他将吕铸射死。这里也是子反醉酒而死的地方。蔡泽破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破水往东流经匡城北边;城在新汲县东北,就是扶沟的匡亭。亭在匡城乡。《 春秋)) i 文公元年(前626 ) ,诸侯到晋国朝见,卫成公却不去朝见,还派遣孔达入侵郑国,攻打绵警和匡― 匡,就是匡城。现在陈留郡长垣县南有匡城,就是平丘的匡亭。襄邑又有承匡城。然而匡在陈、卫之间,又往往有好几个不同的城。破水又往东南流到扶沟城北,又往东南注入沙水。沙水又往南流经小扶城西边,然后转向东南流。小扶城就是扶沟县的平周.亭,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 一105 ) ,把这里封给陈敬王的儿子参,立为侯国。沙水又往东南流经大扶城西边,这座城就是扶乐旧城。城北二里有袁良碑,碑上刻着:袁良,陈国扶乐人。后汉世祖建武十七年( 41 ) ,改封刘隆为扶乐侯,就是这座城。涡水在这里分出,不是在扶沟以北就分为两条支流的。
其中一条往东南流过陈县北边,
沙水又往东南流经东华城西边;又往东南流,沙水的一条支流往西南流到消水,称为甲庚沟,现在已经无水了。沙水又南流,与广潜渠汇合。广潜渠上源承接庞官破,据说是邓艾开凿的。虽然水流时断时通,沟渠还是很多的。从前贾逢当魏豫州刺史,疏、通了这条渠道二百余里,于是也叫贾侯渠。然而河流渠道像田间叶陌似的纵横交错,很难辨别哪些是他疏浚过的。沙水又往东流经长平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陈城北边,这里就是从前的陈国。伏羲、神农都在这里建都过。城东北三十来里,还有一座羲城,十分坚固。舜的后代妨满,当周朝的陶正,武王使用他所做的陶器,因而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他为妻,并把陈封给他为食邑,这样,武王分封前三朝帝王后裔这件事― 即所谓三格― 就都办妥了。太姬喜欢祭祀,所以《 诗经》 里写道:苑丘之下,鼓声咚咚。苑丘在陈城南边的路东。王隐说:苑丘逐渐被削平了,今天已不知它在什么地方了。楚国攻陈,在栗门杀了夏征舒,在陈设置夏州。城的东门内有个水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约八十步,池水十分清净,从不干涸,而且也不生鱼虾水草,池心留有旧时亭台的遗址― 这就是《 诗经》 里所说的东门之池。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碑上文字已剥落残缺,有些已看不清楚,大致意思是:现在的陈国,过去叫淮阳郡。又说:王君以清廉仁爱著称,受到百姓的敬畏爱戴。他求贤养士千余人,赐给他们田地住宅。他自己削减薪傣,帮助吏属修建房舍。五官椽西华、陈骥等二百零五人于延熹二年(159 ) ,等等。所以对他的颂词说:他修仁德,立功勋,四方各县百姓都来归附。今天碑的左右还遗留着断垣残壁,基础还在。当今人们不去寻遗碑为证,却说这是孔子庙学校,这是弄错了。后来楚襄王被秦国灭掉,迁都到这里来。文颖说:这就是西楚。所谓三楚,这就是其中之一。城南城郭里面,又有一座城,名叫淮阳城,是子产修筑的。汉高祖十一年(前196 ) ,立为淮阳国,王莽时改名,郡称新平,县叫陈陵,是先前豫州的治所。王隐《 晋书- 地道记》 说:城北有从前的沙水旧道,名叫死沙,但今天水流畅通,是嘈运经过的地方。沙水又东流,转而向南,流经陈城东,称为百尺沟,又南流分为两条水,新沟水就在这里流出。沟水往东南流,谷水注入。谷水上流承接涝破,破在陈城西北,南达苹城,这一片都是湖泽。破水东流称为谷水,往东流经涝城北边。王隐说:牵城北有谷水。苹就是怪。《 春秋经》 载,僖公在怪与齐宋会盟。杜预说:怪就是苹,说在是陈县西北,却弄错了。怪是小城,在陈郡西南。谷水又往东流经陈城南边,又往东流注入新沟水,又往东南注入颖水,汇流处称为交口。水旁有一条大堤堰,就是古时的百尺堰。《 魏书- 国志》 说:司马宣王讨伐太尉王凌,大军出其不意来到百尺竭,指的就是这条堤堰。今天俗称山阳堰,其实不是,因新水上口在百尺沟接纳了颖水,所以这条堰又兼有新阳堰的名称。根据这一点推断,可以明白民间的称呼是错误的。
又往东南流,到了汝南郡新阳县北边,
沙水从百尺沟往东流经宁平县旧城南边。《 晋阳秋》 说:晋朝太傅东海王越向东逃奔,石勒在后追击,在这里焚烧了他的尸体,部下数十万人都被围困在此,束手受戮。石勒纵马围射,尸积如山,王夷甫也死在这里。我想,才智出众的人是凭着机智胜过普通人,能言善辩的人长于文饰自己,祛除迷惑。王夷甫虽然身负英才俊士的美名,但嘴巴长于颠倒黑白,污辱君王,得罪了石勒,史官把他与华欲、王朗相比,实在还是抬高了他。沙水又东流,积水成破,称为阳都破,明水注入。明水上口承接沙水支流,往东流经汝南郡宜禄县旧城北边。宜禄县就是王莽时的赏都亭。明水又往东北流,注入阪中。破水往东南流,称为细水。又往东流经新阳县北边,又往东流,高破水从东流出。沙水又往东流,分为两条,就是《 春秋》 所说的夷淮水。支流往北流经谁县旧城西边,在城旁流过,注入涡水。沙水往东南流经城父县西南,又有一条支流在此分出,俗称章水。另一条水往东流,就是淮水,俗称艾水。往东流经城父县旧城南边,往东流去。
又往东南流过山桑县北边,
山桑县旧城在涡水以北,沙水不可能流经城北,这是明明白白的。《 水经》 却说流过县北,是搞错了。
又往东南流过龙亢县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