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又流经曹太祖垒北边,这里有一座高台,称为官渡台,渡口在中牟,所以人们又称为中牟台。建安五年(200 ) ,太祖在官渡扎营,袁绍守在阳武,连营结寨逐渐向前推进,依傍沙堆为营地,东西连营达数十里。曹操也分兵抵御,交战失利。袁绍兵向东推进逼近官渡,筑土山,挖地道进逼曹操营垒;曹操也筑起高台来捍卫,这就是中牟台。今天台北的土山还在,山的东边都是袁绍的旧营垒,遗基也都还留着。渠水又往东流经田丰祠北边。袁本初(绍)不听田丰意见,以致战败,羞愤交加,竟把田丰杀了。当时人们赞赏田丰真心为袁绍谋划,却无辜被杀,特在此为他立祠,用以表示袁氏的覆灭是咎由自取。渠水又往东流,役水注入。役水发源于苑陵县以西、隙候亭以东,世人称此亭为却城,是不对的,那是由于隙、却两字读音相近而致误。中平破,世人称为坚泉,就是古时的役水。《 山海经》 说:役山是役水的发源地,北流注入河水。指的可能就是这条水。役水往东北流经苑陵县旧城北边,往东北流经焦城东边、阳丘亭西边,世人称为焦沟水。《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六年(前354 ) ,秦国公孙壮率军攻郑,包围了焦城,却没有攻下。指的就是此城。民间称为骚城,是不对的。役水从阳丘亭往东流经山民城北边,就到高榆渊。《 竹书纪年》 载,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军修筑了上积、安陵、山民等城。役水又往东北流是醉沟。又往东北流,鲁沟水分支流出;又往东北流,分出坚沟水;又往东北流是八丈沟;又往东流,清水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从沈城分出,往东注入役水。役水又往东流经曹公垒南边,东流与沫水汇合。《 山海经》 说:沫山是沫水的发源地,北流注入役水。今天这条水发源于中牟城西南,可能就是沫水。役水往东北流经中牟县旧城西边,从前赵献侯从耿迁都到这里。班固说:赵从邯郸迁到这里。赵襄子的时候,佛肝在中牟反叛,把大锅放在庭院中,不跟他走的就投入大锅里煮,这里就是田英提起衣襟走向大锅的地方。薛攒注《 汉书》 说:中牟在春秋时是郑国的疆域,到三卿分晋时,则在魏的国境内;赵在潭水以北,国界不到这里。《 春秋传》 说:卫侯去晋,经过中牟,但不是说在从卫去晋的路上。《 汲郡古文》 说:齐国军队攻打赵国东部边境,围困中牟。这里的中牟不在赵国东边。按中牟应在漂水上。
按《 春秋》 ,齐国攻打晋国夷仪,晋军千余辆兵车聚集在中牟;卫侯经过中牟的时候,中牟人想攻击他。卫国有个褚师固早先逃亡到中牟,他对中牟人说:卫国虽然是小国,但君主在,是不能取胜的。齐军攻克城邑,已经骄傲起来了,一交战就要打败仗。后来果然打败齐军。服虔没有指出中牟在什么地方。杜预说:今天荣阳有个中牟,路途迁回遥远,想来不是那个中牟。但地理状况很不一致,地域的范围又变化无常,随着各国力量的强弱消长,自相吞并,疆界也变动不定,怎么可以看作一成不变呢?当年兵车开往何处,故意迂回曲折地绕道走,也很难说。自从魏迁移到大梁后,赵用中牟与魏交换土地,所以赵的南疆直到浮水为止,而不止到漳水。赵国自从向西扩张后,到中牟为止,齐军侵犯它的东部边境,该是无可怀疑的。而薛攒却直捷地推定是在漂水,凭空断言中牟所在之处,这不是论证的方法。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这里封给单父圣,立为侯国。沫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役水。从前魏太祖离开董卓,抄小路逃出中牟,被亭长捉住。郭长公《 世语》 说;被县官拘捕,功曹请求释放他。役水又往东流经中牟泽,郑太叔就在这片泽地中进攻蓬蒲的盗贼。水往东流,折向北方,注入渠水。《 续述征记》 说从酱魁城到醉沟路程十里,这里的醉沟就指渠水。渠水又东流,在左面与渊水汇合。渊水上口承接圣女破,此破周围二百多步,破水从不干涸,常是清泉满池。池水南流注入渠水。渠水又往东南向着大梁流去。
又往东流到浚仪县,
渠水往东南流经赤城北边,戴延之以为西北的大梁亭就是赤城,这是搞错了。《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前342 ) ,魏将攘疵率兵与郑将孔夜在梁赫打了一仗,郑军败逃。就指此城。左边有旧渠道从这里流出。秦始皇二十年(前227 ) ,王责堵住这条旧渠道,引水流向东南,去淹大梁,形成的渠道叫梁沟。渠水又往东流经大梁城南边。这里原是《 春秋》 中说的阳武高阳乡,到战国时称为大梁,是周朝梁伯的故居。梁伯喜欢大兴土木,扩大此城的范围,称为新里。百姓不胜劳苦,纷纷逃亡,于是秦国就乘机夺取了此城。后来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这里,所以也称为梁。《 竹书纪年》 载,梁惠成王六年(前364 )四月甲寅日,迁都到大梁。秦灭魏后立为县。汉文帝把梁封给孝王,孝王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潮湿,把都城移到东面的唯阳,又改称梁。自此以后,就在这里立县。因为大梁城范围很大,就把县治设在东城夷门的东边。夷门就是当年侯赢守关的地方。《 续述征记》 以为此城就是师旷城,说郭缘生曾经游历过此城,到过夷门,登上吹台,这些从遥远的古代留下的遗迹,今天都还在。我以为这是梁氏的台门,魏惠王居住的地方,并不是吹台,郭氏是弄错了。《 西征记》 提到仪城封人,以为仪城就是此县,也不对。《 竹书纪年》 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前339 ) ,在北边外城开凿了大沟,以引圃田旧泽的水。《 陈留风俗传》 说:县北有浚水,以仪象测定位置,因此称为浚仪。我以为从前的饭沙水就是阴沟水,因为疏浚过,所以称为浚水,这也许就像《 春秋》 中的浚沫吧?汉朝的浚仪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都是异名罢了。这一带地方遍布池塘沼泽,当时池中捞出一把神剑,到今天当地人还仿它的式样制剑,称为大梁氏之剑。渠水又转向北流,分为二水。《 续述征记》 说:饭沙到浚仪而分流:饭水东注,沙水南流。渠水往南流经梁王吹台东边。《 陈留风俗传》 说:县有苍领、师旷城,城上有仙人们的吹台,北边有牧泽,泽中出产兰草和香蒲,这一带人才辈出。牧泽方圆十五里,俗称蒲关泽,就是指这里、。梁王扩建了吹台。城墙和护城河都已平毁了,只留下一点遗迹。现在那座层台还孤零零地耸立在牧泽的右边。层台大小约一百步见方,就是阮嗣宗《 咏怀诗》 里所写的:从魏都乘车出发,向南眺望着吹台。箫管的声音还能听到,可是梁王如今何在?晋朝战祸频仍,流民(乞活)聚居在这里,台基被挖掘破坏,于是就成为两层,上层还有四五十步见方,高一丈多,民间称为乞活台,又叫繁台城。渠水到这里,有阴沟、鸿沟之称。项羽与汉高祖分地称王,就以这条水作为东西两边的分界。苏秦游说魏襄王说:大王的土地南面有鸿沟。指的就是这里。旧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都是以水命名的。今天萧县西也有鸿沟亭,梁国唯阳县东有鸿口亭,古今许多谈及鸿沟的人,也有认为此水是楚汉的分界,这是搞错了的。实际上这是《 春秋》 所说的红泽。渠水在西与泥水汇合,穿巳水上流在苑陵县承接役水。苑陵县是以前郑国的都城,就是王莽时的左亭县。役水支流向东分出称为犯水,民间则称为堡沟水。《 春秋左传》 :僖公三十年(前630 ) ,晋侯、秦伯包围了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沱南― 犯南就是所谓东犯。水又往东北流经中牟县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中牟泽与渊水汇合。渊水发源于中牟县旧城北边,城里有层台,按郭长公《 世语》 和干宝《 晋纪》 ,都说中牟县从前魏时任城玉台下的池中,有一把汉时的铁锥,长六尺,陷入地下三尺,锥头指向西南,扳也扳不动,但到正月初一,锥头却自动指正了方向。人们认为这是晋朝中兴的吉兆。但今天不知道这铁锥在什么地方了。有人说在中阳城池台,不知真否。渊水从池西流出,拐弯流经城西,往东南流,注入沮水。拿已水又往东流经大梁亭南边,又往东流经梁台南边,往东注入渠水。渠水又往东南流经开封县,维水和涣水在这里分出。右边有新沟水注入。新沟水从逢池流出,池水上源在苑陵县承接役水,分支流出,叫鲁沟水,往东南流经开封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这里封给陶舍,立为侯国。《 陈留.志》 说:阮简,字茂弘,当开封县令。县旁有强盗抢劫,外面多次报告十分紧急,阮简正在下围棋,还长声吟啸。县吏说:抢劫情况紧急啊!阮简回答说:棋局上有劫,也很紧急啊!这位县令沉溺于娱乐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所以《 语林》 说:王中郎把下围棋称为“坐隐”也有人把它叫做手谈,又称善奕者为棋圣。鲁沟南面紧靠富城,往东南流,注入百尺破,就是古时的逢泽。徐广《 史记音义》 说:秦国派遣公子少官率领军队在逢泽与诸侯相会。汲郡坟墓里发掘出来的《 竹书纪年》 则载:秦孝公在逢泽与诸侯相会。所说的就是这地方。所以应德琏的《 西征赋》 说:皇上车驾东行,停车逗留于逢泽。这条水往东北流称为新沟,新沟又往东北流经牛首乡北边,有城叫牛建城;又往东北注入渠水,也就是沙水。沙,音蔡,许慎正音读作沙,意思是说中流冲散石子,偏旁从水,从少,水少沙也露出来了。楚国东部有沙水,就指这条水。
又转弯南流到扶沟县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