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与左渠汇合。左渠又东流,穿过长城,流经垣雍城南面,从前晋文公战胜楚国,周襄王在这里慰劳晋军。所以《 春秋》 记载:甲午年晋文公到了衡雍,在践土修建了王宫。《 吕氏春秋》 说:在衡雍尊奉周天子。《 郡国志》 说:卷县有座垣雍城,就是《 史记》 里所说韩国献给秦国的那座垣雍城。左渠又往东流经开光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清阳亭南面,又东流与右渠汇合。阴沟水又往东南流经封丘县,横穿过济读,往东南流,到大梁与菠蔼渠汇合。梁沟开凿后,菠蔼渠老渠道实际上兼有阴沟和浚仪水两个名称,因此,《 水经》 说阴沟水发源于阳武县。阴沟水往东南流经大梁城北面,向左拐弯与梁沟汇合。两条水都往东南流,也都有鸿沟和沙水的名称。那条往东流相汇合的左渠就是饭水,这是这条支流源头部分的异名。因此《 水经》 说阴沟水源出菠蔼渠。
往东南流,到沛县分出褪水,
阴沟水先流入菠蔼渠,最后又从沙水分出,成为濄水。濄水在扶沟县承接沙水。许慎又说:濄水上流接纳了淮阳扶沟县的菠蔼渠,不可能到沛县才成为褪水的。《 尔雅》 说:濄水就是询水。郭景纯说:这是大水溢出而形成的支流。吕忱说:询水,就是濄水。褪水流经大扶城西面,此城的东北边,全是袁氏的旧墓,不少墓室都塌陷了,墓碑倾倒了,石羊石虎也破碎断折了,只有司徒袁谤、蜀郡太守袁腾、博平县令袁光的墓碑还在。除此之外,就都不知是谁的墓了。褪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夏县西面,又往东流经逮城北面,城墙十分坚实,西头有城郭。褪水又往东流经大棘城南面,这是过去都县的大棘乡。《 春秋》 :宣公二年(前607 ) ,宋国华元与郑国公子归生在大棘会战,华元被俘。《 左传》 说:华元在出阵前杀羊慰劳将士,但没有把羊肉分给他的驾车人。将要开战时,驾车人羊斟说:过去的羊肉由您支配,今天的事情要由我支配了。就驾车闯入郑军阵中,所以华元被俘。后来这一带被楚庄王所兼井厂因而圈称说:大棘是楚国地方,有楚太子建的坟墓及伍员的钓台、池塘,如今都还在。褪水又往东流经安平县老城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大棘乡就是从前的安平县,人民敦厚愚拙,容易统治。褪水又往东流经鹿邑城北面,人们称虎乡城,是不对的,这就是《 春秋》 时的鸣鹿。杜预说:陈国武平西南有个鹿邑亭,就指这地方。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298 )立。濄水以北有汉温令许续碑。许续字嗣公,陈国人,被推举为贤良,授官议郎,以后调到温县当县令。墓碑是延熹年间(158 一167 )所立。濄水又往东流经武平县老城北面,城西南面约七里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上题字是:虞君之碑。虞君名诩,字定安,是虞仲的后代,当过朝歌令和武都太守。碑上文字残缺很多,不能辨认了。按范哗的《 汉书》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父在县里当狱吏,管理犯人较为宽厚。他曾说:于公当里门的小吏,但他的儿子却做皿相;我虽比不上于公,但子孙未必不当九卿,因此给虞诩取字叫升卿。定安是他的小名。魏武王最初被封在这里,最后,又以武平、华夏作为他的封地。濄水又往东流经广乡城北面。圈称说:襄邑有个蛇丘亭,就是过去的广乡,后来改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135 ) ,将这地方封给侍中挚填,立为侯国,就是广乡。濄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西南,分为两条水,支流向东北流,在赖城流入山谷,称为死褪。濄水又向东南拐弯,流经苦县老城南面。《 郡国志》 说:这里就是春秋时的相,王莽改名为赖陵。苦县老城四面的城门,修筑了几条宽阔的驰道,东面从赖乡开始;南面从南门穿过泄水,直通故台,故台西面朝向南门。另一条大道直通向广乡道西门的驰道。西边通到武平北门的驰道,直达北台。褪水又向东北拐弯,流到赖乡西面,谷水注入。谷水的上口承接襄邑县东面的涣水,向东流经承匡城东面。《 春秋经》 记载:夏天,叔、仲、彭生在承匡会见了晋国邵缺。《 左传》 说:商量对付投靠楚国的诸侯。京相蟠说:今天,在陈留襄邑西面三十里有旧时的承匡城。谷水又往东南流经已吾县老城西面。《 陈留风俗传》 说:匕吾县从前属于宋国,兼有陈、楚的部分土地,是过去梁国的宁陵县种龙乡。成帝、哀帝时这里的居民发展到八九千户,于是当地的士族、官吏要求设县。永元十一年(99 ) ,陈王封地被削,十二年( 100 )自郡划出大赖乡、直阳乡隶属于该县,取了个美名叫巳吾。这里还有陈、楚两地的旧习俗。谷水又往东流经拓县老城东面," 据《 地理志》 ,这是淮阳的属县。城内有拓县县令许君撰写的《 清德颂碑》 ,别的石碑都破碎了,碑文也已模糊不清,只有此文的碑刻还看得出。城西南约一里左右,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是光和年间(178 ? 184 )所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椽许婴碑。许婴,字虞卿,是司隶校尉的儿子。碑是建宁元年(168 )所立。其余的石碑,文字都剥蚀不清,无可辨认了,看来应当也是像司隶等差不多的碑。谷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老城中,大泛滥时,就流遍四周的护城河;水小时,就只有一水独流了。谷水又往东流经赖乡。 城南面。这座城非常坚实,东北隅有台,显得较高。民间以为此台在谷水北面,因此又称此城为谷阳台,其实是不对的。谷水在这里东流注入濄水。濄水又往北流经老子庙东面,庙前有两块石碑,在南门外。汉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去祭祀老子,命陈国皿相边韶撰写碑文。碑的北面有两座很整齐的石网,石网南侧,是魏文帝黄初三年(222 )经过谁县时刻的,石网北边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石碑朝西,是陈国垂相鲁国的孔畴在建和三年( 149 )所立。北面就是老君庙,庙东的院子里有九口井。又往北,在褪水的旁边又有李母庙,在老子庙的北边,庙前有李母墓,墓的东边有块石碑,是永兴元年(153 )谁县令长沙王阜所立。碑文说:老子生在曲水、褪水之间。褪水又向东拐弯,流经相县老城南面,此城虽很小却很坚固,边韶撰的《 老子碑》 说:老子是楚国相县人。相县虚空荒凉,今天属于苦县,老城至今还在,在赖乡的东边,褪水流过城南。说的可能就是此城,但却没有城郭了。泄水又往东流经谁县老城北面。《 春秋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 ) ,楚国成得臣率领军队讨伐陈国,结果攻取了谁,在顿筑城,然后还师。王莽时叫延成亭,魏时设立了谁郡,是沈州的治所。沙水从南面分支流出,往北流经谁城西面,往北注入濄水。濄水四面环绕城边,城南有曹篙墓,墓北有一块石碑,碑北有一座庙堂,今天在遗址上还能看到石柱和石础。庙北有两座石网,互相对峙,高一丈六尺,顶椽、斗拱及立柱都雕刻着云纹,上面的围屏已经破碎,石网北边有一块圭形碑,碑上题着: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160 )立。碑的背面又刻着诏书,两面碑文相同。石碑东西两边,相对立着两匹石马,高八尺五寸,石雕粗糙拙劣,比不上光武帝墓道上的石像石马。附近有曹腾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颖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 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