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又流经高山脚下而注入泗水。泗水冬春两季经常水浅流滞,常常须排去积沙以保持水道畅通,旅人大多从此溪过往。正如陆机《 行思赋》 所说的,利用丁水近捷的水岸,来排除泗水的积沙。晋太元九年(384 ) ,左将军谢玄派遣督护闻人爽,在吕梁动用民工九万,在水上筑了七条坝,以利子运粮船只的通航。又往东南流过下郑县西面,
泗水流经卞那县,经过葛峰山东面,就是奚仲迁居的郑峰。泗水又往东南流经下邱县旧城西面,往东南流,近水流来注入。下邪是过去东海郡的属县。应韵说:奚仲从薛迁居到这里,所以称为下邪。汉时把齐王韩信迁到这里为楚王,建都在这里,后来设立为县。王莽时改名为闰俭,是东阳郡的治所。文颖说:秦嘉,东阳郡人。指的就是今天的下邱,晋灼说: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明帝时把它划归下邱,后来又划归广陵。因此张晏说:东阳郡是今天的广陵郡,汉明帝时设置了下那郡。城有三重,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的四座碑。南门称为白门,魏武帝就在这里俘获了陈宫。中城是吕布守卫的。小城是晋中兴时,北中郎将荀羡、都昙驻管的地方。从前泰山的吴伯武,少年时成了孤儿,与弟弟文章失散二十多年,后来在该县市上相遇。文章想打伯武,但心情悲痛,因此互相询间才知道原是兄弟。该县是沂水和泗水的汇流处。又有武原水注入。武原水发源于彭城武原县西北,注入破南,流经城西,此城就是王莽时的和乐亭。县东有徐庙山,是因为徐人迁徙到这里而得名。山上有个石室,就是徐庙。武原水又南流与武水汇合,称为伽水,往南流经刚亭城,又往南流到下那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武原水口。又有一条水叫桐水,发源于西北方东海容丘县东南,到下邢汇入泗水。泗水往东南流经下相县旧城东面,王莽时改名为从德。城的西北面有汉朝太尉陈球墓,墓前有三块碑,是他的弟子管宁、华欲等人修造的。初平四年(193 ) ,曹操进攻徐州,破城后又连克取虑、唯陵、夏丘等县。因曹操父亲曾在此避难被害,他就屠杀了男女十万余人泄愤,泗水因此堵塞不流,从此以后,这几县行人绝迹,这也太残暴了!泗水又往东南流到睢水口。泗水又流经宿预城西面,又流经城南。宿预原是下邱的宿留县,王莽时改名为康义。晋元帝任安东将军的时候,在此督运军用物资,这里是仓库。魏太和年间,这里是南徐州的治所,后来撤消州治改设边防营垒。梁将张惠绍北侵,利用此城的险固,就把水军驻扎在这里,又增修外城,挖掘城壕,引水环绕城的四面,今天城已在泗水之中了。又往东南流,注人淮水。
泗水又往东流经陵栅南面,《 西征记》 说:这里是旧陵县的治所。泗水又往东南流经淮阳城北面,城临泗水,昔日苗丘诉在泗水放马饮水,入水斩蛟瞎了眼,就在此处。泗水又往东南流经魏阳城北面,城紧靠泗水,陆机《 行思赋》 说:到了魏阳的水弯边。过去没有魏阳,可能就是泅阳县的旧城,王莽时叫淮平亭。也许因为魏文帝临幸广陵时经过这里,因此改变了地名,这就不清楚了。泗水又往东流经角城北面,然后往东南流,注入淮水。查阅各种地理书,有的说泗水在唯陵注入淮水,也有说在下相注入淮水,都不是确实可靠的说法。
沂水发谏于泰山郡盖县的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