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璩《华国志》曰:蜀以成因为乐城县也。安
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安
隶焉。涔
西南而东北人汉。左谷
西北,即婿
也。北发听山,山下有
,
东南
,历平川中,谓之婿乡,
婿
。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
得仙,
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
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
激,以月晦日,吐
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婿乡,故
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庙于其
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异。婿
南历婿乡溪,
山东南
,径通关势南。山
百余丈,上有匈
城,方五里,濬堑三重,
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
修北
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婿
又东径七女冢。冢夹
罗布,如七星,
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
破坟,坟崩,
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
,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项伯冢。
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婿
径樊哙台南,台
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径大成固北。城乘
势,北临婿
,
北有韩信台,
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传
祖斋七日,置台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婿
东回南转,又径其城东,而南
汉
,谓之三
也。汉
又东会益
,
北山益谷,东南
,注于汉
。汉
又东至城南,与洛谷
合。
北
洛谷,谷北通长安,其
南
,右则
注之。
发西溪,东南
,合为一
,
南
,际其城西,南注汉
。汉
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
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
。通照汉
,东历上涛,而径于龙下,盖伏石惊湍,
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自白
迄此,则平川夹势,
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汉
又东径石门滩,山峡也,东会西
,
北
秦岭西谷,南历重山。与寒泉合。
东
寒泉岭,泉涌山
,望之
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原风雨之池。其
西
于西
。西
又南注汉,谓之西
。汉
又东径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余
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汉
又东径猴径滩,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受斯名焉。汉
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
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氏掠汉中,阻此为
南径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褒又南
,
于汉。汉
又东径万石城下。城在
原上,原
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
南遏
为阻,西北并带汉
,其城宿是
杂聚居,故世亦谓之
杂城。汉
又东径汉庙堆下。昔汉女所游,侧
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东过南郑县南,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
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大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
祖
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
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
,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地沃川险,魏武方之
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
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
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齐、宋、魏咸相仍焉。
南,即汉
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有廉
岭山,北
径廉川,故
得其名矣。廉
又北住汉
。汉
右合池
,
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
,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
,夹溉诸田,散
左注汉
。汉
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汉
又东径胡城南。义熙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
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
晓而云霁,乃觉城崩,半许沦
,
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
,归之宋公府。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径涉,故邑
其名耳。汉
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
。
南山
岭上,泉
两分,飞清派注,南
蜀
,北注汉津,谓之磐余
。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汉
又左会文
,
即门
也,
胡城北山石
中。长老云:杜
有仙人
,石
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
为门
。东南
,径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
沟固垒,
台相距。门
右注汉
,谓之
桥溪
。汉
又东,黑
注之。
北山,南
汉。庾仲雍曰:黑
去
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
,四五十里。指谓是
也,
则百里也。
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县南,涔
自旱山,北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