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伯苗,一个在赤崖驻防屯田,一个驻于赤崖口,双方只能沿崖互相呼叫,还能听到而已。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了栈道,就指这条栈道。自此以后,那些按照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过往行人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经过,无不提心吊胆,头晕目眩。褒水又向东南流经三交城,因为此城坐落在三条水的汇合处,所以得名。这三条水,一条发源于北方的长安,一条发源于西北方的仇池,一条发源于东北方的太白山。城名就是因此而来的。褒水又向东南流,有丙水口。丙水上源承接丙穴,穴中出产嘉鱼,通常在三月出穴,十月入穴。穴口宽五六尺,离平地七八尺。有一条泉水从上而下注入,鱼从穴下钻进来,游入这条水中。穴口向南,丙属南,因而叫丙穴,穴水向下注入褒水。所以左思说:嘉鱼出于丙穴,良木集于褒谷。褒水又往东南流经小石门,石门凿山开出通路,长六丈有余,门口刻着:汉明帝永平年间(58 一75 ) ,司隶校尉键为杨厥所开。到了桓帝建和二年(148 ) ,杨厥的同郡老乡、汉中太守王升为了表彰他开凿通道之功,刻石颂扬他的功绩,这条路就是石牛道。来敏《 本蜀论》 说:秦惠王想攻打蜀国,但不知路怎么走,于是做了五头石牛,把黄金放在尾巴下,扬言说石牛能拉出金子。蜀王命令五位壮士凭力气一路将石牛拖到蜀国。秦国派遣张仪、司马错循路尾随灭了蜀国,因而把这条路称石牛道。这条路大概就是把石牛道拓宽而成的。《 蜀都赋》 说:为石门所阻,就指这地方。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往东南流经褒口,就是褒谷南面的山口。北面的山口叫斜谷,所谓北出褒斜,就指这地方。褒水又往南流经褒县老城东面,就是褒中县,过去原是褒国。褒中县于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 年)设置。褒水又往南流,注入汉水。汉水又往东流经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高原高十余丈,四周邻接平原,形状好像倒置的瓮。南面有水阻隔,西北两边都濒临汉水。此城向来是流民杂户所居的地方,因此人们又称为流杂城。,汉水又往东流经汉庙堆下,是过去汉女游过的地方。水旁有个钓台,后人在台上建庙,人们见那倒塌的庙基又高又大,就称它为汉庙堆。以后因讹传,又叫汉武堆,其实是错误的。
往东流过南郑县南,南郑县是从前褒国的附庸。周显王时,蜀国据有褒汉之地,到六国时,楚国兼并了褒汉。楚怀王时国力衰弱,褒就被秦夺取了。周掇王二年(前313 ) ,秦惠王在此设置汉中郡,是根据汉水来命名的。据老人相传:南郑这名称,始于郑桓公。桓公被犬戎所杀,他的百姓向南逃奔,因此称为南郑。南郑也是汉中郡的治所。汉高祖入秦后,项羽封他为汉王,萧何说:天汉,是美好的名称。于是就建都于南郑。南郑大城周围四十二里,城内有个小城,南面临水,北面围筑城墙难谍,坚固的城墙和深井,都是汉时修建的。‘汉中土地肥沃,江流险恶,魏武把它比作鸡肋。他说:抛下了良马不去骑,还匆匆忙忙去另找什么呢?于是留下杜子绪镇守南郑,自己就回去了。晋咸康年间(335 一342 ) ,梁州刺史司马勋把小城东面三分之一隔断,作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的治所,自此以后,宋、齐、魏都照此相承下来。汉水南面就是汉阴城,相传吕后居住在这里。有一条廉水,发源于巴岭山,往北流经廉川,所以就得了廉水之名。廉水又往北注入汉水。汉水在右面汇合了池水。池水发源于旱山,山下有祠,罗列着十二座石雕,也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大概是社神之类,老百姓四时都到这里来祈祷。池水俗称撩子水,灌溉着两岸田地,下游散流从左面注入汉水。汉水又往东流经长柳渡,长柳是村名。这里有汉朝太尉李固墓,碑铭还在,但文字剥落,不能辨认了。汉水又往东流经胡城南,义熙十三年(417 ) ,胡城上空布满密云,细雨绵绵,现出明亮耀眼的五彩灵光。人们相互谈论,说这是祥云,是吉兆,天明云散以后,只觉城崩地陷,半个城已沉没在水中了。崩陷处出现铜钟十二口,刺史索邀将钟送到洛阳,为宋公府所有。胡城南与扁鹊城相望。扁鹊从前一定来过这里,所以这座城就以他的名字流传下来了。汉水从两城之间流出,在右面汇合了磐余水。磐余水发源于南山巴岭上,分作两条,清泉带着晶莹的狼花飞流,向南的一条注入蜀水,向北的一条流注汉水,分流处叫作磐余口。庚仲雍说:磐余距胡城二十里。汉水又在左面汇合了文水,文水就是门水,发源于胡城北山的石洞中。老人说:杜阳有仙人宫,宫的门前有石洞,所以称那里的平川为门川,流水为门水。门水往东南流经胡城北面,那一带有三座城隔着山谷分布着,都有很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高台相望,形成鼎立之势。门水向右注入汉水,汇流处称高桥溪口。汉水又往东流,黑水注入,黑水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汉水。庚仲雍说:黑水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 笺》 说:早晨从南郑出发,晚上到黑水投宿,水路约四五十里,指的就是这条水;陆路则有百里。
又往东流过成固县南面,又往东流过魏兴郡安阳县南面,滓水发源于旱山,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