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中国和日本,外的政治环境扰
了青年知识分
的幸福,但不存在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内
障碍。许多活动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这
活动能够取得成功,那么青年人便会
到幸福。他们觉得自己在国家以及民族生活中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有着日思夜盼的目标——虽说这
目标的实现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并不是无法实现的;而西方受过
等教育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
玩世不恭的态度,这
态度乃是安逸和
弱的
合
,
弱使人
到一切忙碌劳作都是不值得的,安逸则使这一痛苦的
受变得可以容忍。在整个东方;大学生们能希望对公众舆论有很大的影响,而这在西方都是不可能的。不过,东方大学生发财的机会比西方大学生要少得多。正因为既不
弱又不安逸,他才成为一个改革家或革命者,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改革家或革命者的幸福有赖于公共事业,哪怕在面临死神的时候,他或许比那些玩世不恭的人享受的幸福还多,还实在。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他来我校作客,并打算回去在反动势力的区域内建立一所与我校相似的学校。虽然这样
的结果也许会是他的脑袋落地,但他是那般平静和幸福,以至于我也不得不暗自称羡。
我认为,必须承认以下事实:在西方国家,许多知识阶层中的年轻人,由于发现没有合适的职业适合自己的才能,从而越来越到不幸,然而,这
情况并不见于东方国家。现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年轻人大概都不如苏联的知识青年们那么幸福,苏联的年轻人要去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因而相应地
有一
诚的信仰,老年人有的被
死了,有的被饿死了,有的被放逐了,有的被清除了,这样,他们便不能
迫年轻人在要么行凶为恶,要么无所事事之间作
唯一的选择,就象在所有的西方国家里一样。对有教养的西方人来说,苏联青年的信仰也许是无情的,可是对于信仰,他们除此之外还能提
什么异议呢?这些青年人确实在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符合人们意愿的世界,这世界一旦建成,它几乎毫无疑问将使普通的苏联人比起革命前来要幸福得多。这一世界,也许并不适合于有文化的西方知识分
居住,但他们也并不非得去那里生活才行。因而,无论从哪一个实际的角度来判断,苏联青年的信仰是持之有据的,除了基于理论的
什批评之外,对这一信仰
行的谴责——说它是非人
主义的——实在是毫无
理。
然而,我并不是主张,只有这些平凡的幸福才是可能的。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它们,因为它们需要一极不寻常的能力和广博的兴趣。并不是只有杰
的科学家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乐趣,也并不是只有大政治家才能从其鼓
的事业中获得愉悦。工作的乐趣对所有
备特殊才能
他自己来说,还是对那些甚至有时并不理解他们的普通大众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一上,他比艺术家幸运。当公众不能理解一幅画或一首诗歌时,他们的结论往往是:这是一幅糟糕的画或这是一首糟糕的诗。当他们不能理解相对论时,他们都下结论说(这倒在理),他们受的教育不够。结果便是:
因斯坦受到景仰,而画家却在阁楼中饥
键限,
因斯坦是幸福的,而画家则是不幸福的。以一贯的我行我素来对抗公众的怀疑态度,在这
生活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除非他们能自己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
内,忘记外面的冷漠世界。而科学家,由于除了同事,其他的人都
重自己,因而不需要小圈
。相反,艺术家则
于要么选择被人鄙视,要么
卑鄙无赖的人的痛苦不堪的
境之中。如果这位艺术家
有惊人的才华,那么他必定会招致非此即彼的厄运:如果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结局便是前者;如果他
藏不
,结局便是后者。当然事情并非永远如此。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时期,那时优秀的艺术家们,甚至在他们年纪尚轻时,便为人们所尊重。于勒二世①虽说可能对米开朗基罗是不公平的,但他从不贬低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才能。现代的百万富翁,他可以给才华耗尽的老艺术家万贯钱财,但他绝不会认为,艺术家所从事的活动,与他的一样重要,也许这些情况与下述事实有关,即:一般而论,艺术家比科学家更不幸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