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
。
是人非事事休,
语泪先
。闻说双溪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而“易安”凄婉悲怆的艺术格调,主要针对靖康之变后的后期词而言。
李清照十八岁嫁赵明诚。优越的家
条件,加上对金石书画鉴赏收藏的志趣相投,他们的婚后生活非常
满。当时北宋虽然在金朝的压制下,但社会政治尚且稳定,这对李清照平静地优游于
郁的学术和艺术氛围中的生活影响不是很大,而其前期的词,也主要多以空灵飞动的女
笔
自写闺阁心情。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染柳烟
,
梅笛怨,
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
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再来看她的《永遇乐·元宵》词:
正因为“易安”的这
寻常语是在
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
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 多丽·咏白
)、“
烟暗雨”(同上)、“被翻红狼”( 凤凰台上忆
箫)、“柳
梅腮”( 蝶恋
)、“红稀香少”(怨王孙)、“云阶月地”( 行香
·七夕)等等,平易清新,
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二、“易安”凄婉悲怆的格调
李清照写此词时,历史已步北宋。北宋定新都为临安,自然让李清照这个经历战争磨难的“北人”万分伤悲。此词便是她怀念京、洛旧事,表达凄婉悲怆心情的
国词。刘辰翁“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三)④
明代杨慎《词品》说:“所谓以故为新者,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③词人大胆地把“没个人”、“也则”、“不许”、“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被当时正统文人鄙视的新鲜活泼的语词汇
收
词里来,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如此寻常之语而能清人耳目,自成一家,想也只有李清照能
到了。
一句“人在何”,让天下人情伤,自是
是人非
慨。而她的“元宵佳节,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看似讲天气,实则更是人世
喟,它包
着词人一生的人生
验。大至宋朝由盛而衰;中至赵、李两族,家破人亡;小到自
,曾几何时,才名轰动汴京,令多少人倾慕,而今只是一个漂泊的嫠妇。无常如此,又怎令词人不情伤呢。“来相招”,自然是“谢他酒朋诗侣”了——词人是无法
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下阕的回忆,只能加剧内心的痛
,而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难以名状的孤独
和无限的酸楚,同着“如今憔悴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际的沧桑变。靖康之变,彻底打破了词人平静的书斋生活。故乡很快沦陷,青州的老家付之一炬;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又病亡;接着金人铁骑南下,浙中大
,她又孤
一人,
离
路,奔走逃难,从此便“漂
遂与
人伍”,开始了她艰难的后半生。这期间的词,虽然主要仍然抒写个人不幸,但她的个人不幸已和时代的不幸难解难分
合在一起。这些
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是李清照坎坷生涯和灾难时代的映现,它们因为植
于最真实生活
受,而被
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从而是“易安
”在不失婉约词本
的前提下,因为
家国兴旺的
悲
痛而
有凄婉悲怆的艺术格调。先看逃难金华时的《武陵
·
晚》:
为难民的李清照自然知
“武陵”二字所
避难之意,在她的《凤凰台上忆
箫》中,这武陵人还曾被她指代为自己
思念的、任职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词作以此为调,自是别
匠心。面对着国破家亡的现实,这“
是人非”的沉痛早已是难以言语;对曾经
好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更是加剧了这
无法言传的伤痛。“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近乎明言了她满腹悲愁的无
排遣,永远的无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