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翦伯赞》,台湾《传记文学》第56卷,第3期。
[4]《常德、桃源沦陷记》一文,重庆《中华论坛》1卷9期。1945年9月15日。
[5]中国民主同盟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聘函:
敬启者,此次政治协商会议,关系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大。本代表团同人忝列末席,自揣学识谫陋,诚恐难荷重任,有负社会期望,因在开会期间,聘请顾问,以便集思广益,就教专家。素仰先生学界泰斗,热心国事,拟请担任本代表团顾问。敬希俞允,无任感盼!此
翦伯赞先生中国民主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办事处元月10日
[6]向达(1900~1966)字觉明,署名方向,湖南溆浦人,1900年生。幼年入家乡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沙明德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部,一年后改学文史,转入高师文史部。1923年高师毕业后,入东南大学习历史。1924年毕业后,考入商务印书馆编辑所,任临时编辑,旋任英文见习编辑、编辑。1930年任北京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京大学讲师。1935年赴英国,初在牛津大学图书馆任交换馆员;后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研究敦煌卷子和太平天国文书。1937年夏,在柏林、巴黎等地博物馆、图书馆中,对流出国外之我国珍贵史料进行抄录和照相。1938年秋,回国赴湖南,应浙江大学史地系之聘赴广西宜山,任史地系教授,并整理从国外抄录之大量资料。1939年被北京大学文科所聘为中西交通史导师。1941年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约,赴河西敦煌,考察莫高窟。1943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组长,再次赴河西敦煌,考察壁画艺术。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底,参加北大护校委员会,并接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大校务委员会常委,《历史研究》和《考古学报》编委,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66年11月20日逝世,终年66岁。
著有《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方之影响》、《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代开元前后长安之胡化》、《中西交通史》、《敦煌学导论》、《郑和航海图》等。
[7]郑天挺(1899~1981)原名庆。字毅生,福建长乐人。1899年生于北京,1907年入北京闽学堂。1908年改入江苏学堂。1909年入闽学堂高小部。1911年考入顺天高等学堂中学部一年级;1912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16年退学离校,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7年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后又改以郑天挺之名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1920年毕业,任北京政府经济调查局编辑科科员。同年应聘厦门大学国文教授。1921年夏辞职回京,任《京话日报》编辑;秋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2年夏,加入北大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明清档案整理工作;9月任为法权讨论会秘书上办事;同年任教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又至北京政法大学、市立一中、春明公学、私立华北大学、励群学院兼课。1926年4月返北大任教。1927年7月至杭州,任浙江民政厅秘书;8月辞职;9月回到北京。1928年3月任浙江禁烟局秘书;8月至杭州,任浙大秘书兼文理学院文科讲师,又在浙江省立高中、浙江自治专科学校兼课。1930年1月,为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筹备委员;二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室秘书,兼预科国文讲师。1933年冬,为北大秘书长,后兼中文系副教授。1936年又至历史系兼课,并兼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教授。1937年夏,任北大中文系教授。1938年3月赴昆明;5月被派至蒙自筹设西南联大分校,负责蒙自北大办事处,并在历史社会系教课;9月随校返回昆明。1939年5月,任北大研究所副所长。6月任北大文科明清史工作室主任。1940年2月,任西南联大总务长。1945年9月奉命赴北平筹办开学事宜,并兼平津区教育部复员辅导委员会委员;11月返北京,任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二分班主任兼代总务长。1946年7月,兼北大秘书长;冬,任北大史学系代系主任,后兼史学系系主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整理室主任。1949年1月后,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并指派为常务委员会书记,仍兼史学系系主任、秘书长。1950年5月,免去北大秘书长职务。1952年,院系调整,被调至南开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史教研室主任。1961年4月,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委员会历史教材编审组副组长,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963年3月,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64年10月,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10月,重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同年任《中国历史大词典》主编。1980年,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5月,任中国史学会执行主席;同年,免去其副校长职务,11月聘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12月20日在天津逝世。终年82岁。
著有《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满洲人入关前后几种礼俗之变迁》、《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清代皇氏之氏族与血统》、《宋景诗起义史实初探》、《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等。
[8]张东荪(1887~1973)原名万田,字圣心,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886年12月9日生于直隶内邱县。8岁母亲病故。1904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1911年回国。1912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任内务部秘书。1914年1月在上海创办《正谊》杂志,4月在北京创办《中华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中华》。1916年初识梁启超,积极参加反袁(世凯)斗争。1917年接替张君劢主持上海《时事新报》。1919年在上海创办《解放与改造》(后易名《改造》)杂志。1920年,与梁启超组织共学社。1921年主持中国公学。19927年与瞿菊农等创办《哲学评论》。并主编《唯物辨证法论战》。1930接受司徒雷登的邀请,北上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31年与张君劢等人筹备发起“再生社”1932年创办。国家社会党机关刊物《再生》。1933年宣布成立国社党,任中央常委。1934年12月与张君迈在广州出版学海书院,任院长。后回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旋又去北平,任燕京大学教授。1935年在北平出版《文哲月刊》。1936年发表文章,响应中共《八一宣言》,1938年到武汉参加国民参政会。1940年12月当选为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与中共秘密合作,组织燕京大学学生赴解放区。12月因抗日罪名被日本宪兵逮捕。1942年保释。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被选为中央常委。1945年筹建民盟华北总支部。创办《正报》,11月底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7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9年1月参加北平和谈,9月参加新政协会议,当选为这样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2月当选为民盟中央政治局委员。1952年参加燕京大学“思想改造运动”12月被民盟中央开除盟籍,辞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职务。1958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调到中央文史馆。1968年1月,与长子张宗炳一起被捕。1973年6月病逝于北京第六医院。享年86岁。
著有《科学与哲学》《人生观ABC》《道德哲学》《认识论》《价值哲学》《知识与文化》《理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现代伦理学》等。
[10]雷海宗(1907~1962)字伯伦,河北永清人。1907年生。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后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该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52年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62年病逝。终年55岁。
著有《中国通史》、《中国的家族制度》、《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