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你父亲。"
母亲说:"鸦片也好,杜冷丁也好,主要成分都是吗啡。吗啡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一旦占据了人脑,就能产生轻松解放的觉。而且,这个
觉一生都无法忘记。所以,有了瘾,就有了病,终
不愈。"
"去呀,去呀!"父亲也跟着叫。
小翠是
旦,与四大名旦齐名而独树一帜,擅长表演风
泼辣的角
,自九岁登场,四十年没离开过舞台。1949年后,废除跷功,他的一
分戏不能上演。文化
宣布一批禁戏,其中好多是他最叫座的剧目。戏改中的清规戒律,更使他胆颤心寒。觉得演这个是丑化了工农,唱那个是侮辱了妇女。于是,什么戏都不敢演了,也解散了自己的戏班——永和班。后
居简
,索
连功也不练了。1956年,上边提
了"百家争鸣,百
齐放"的文艺方针,戏曲界开始挖掘整理传统戏,像《四郎探母》等禁戏也开始恢复演
。小翠
先后演了《一匹布》等几个小戏,大受
迎。他兴奋得夜不能寐,算了算自己现在还能演的大戏有十来个,小戏近二十个。这样,他希望重新组班,再现江湖。小翠
向文化局提
请求。文化局则要他先造个组班的册
。没想到的是永和班的人,大多有了去
。他也不能"挖角"。这个情况被
连良得知后,立即邀请他参加北京京剧团。当然,形势很快急转直下,事情也就没有了下文。但小翠
心里明白"没有下文"的责任不在
团长。他已经很
激这份情谊了。
"想在北京落脚唱戏。"
我听说这类事后,很奇怪,问母亲:"听说大烟能上瘾。什么叫‘瘾'呀?"
在把客人送大客厅后,洪秘书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连忙跑过去,问:"那女的是谁?"
连良善于肆应,又
仗义之风。对亲戚,对朋友都是一副
。他演义务戏一向
心。有义务戏演
,只要人在北京,他是一定参加的。每年年终的梨园公会演义务戏,更是当仁不让。他和杨小楼、梅兰芳一样,也有私房龙
。
连良从不亏待他们。每月都有固定的私房钱给他们。到了年关,还额外送些米、面、菜等实
。
连良应邀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
,下榻在惠中饭店。当晚,见弟外
未归,便十分着急。李宝荣找到中国大戏院经理孟少臣后说明情况,
连良立即恳托孟少臣设法营救。几经周折,最后通过人称"张二爷"的帮会
目,才算把人放了
来。别人都说,能从徐树
手里活着
来,多亏有个
连良。这个姓李的警察老来写了篇自传
质的文章⑵,里面详细描述了这件事。
父亲知连良也有逛琉璃厂、火神庙的
好,对玉石类的古董很有鉴赏
平。他收藏的翡翠、白玉、玛瑙雕刻和鼻烟壶相当名贵,圈
里的人都知
。艺人生活的文化情
,常与泡澡,品茶,神聊,遛弯儿,养鸽,烧酒,绸缎,鼻烟壶,檀香等小零碎拼凑起来。这既是俗常的生活享受,又是对中国文化
神的自然理解与
细品味。艺术与生活在这个文化层次上
合无间。它
骨髓,
到常人不可思议。所谓气质,风格,情调,韵味等等,属于审
范畴的东西,往往就是被这样一些
有文化渗透
的家常琐屑浸染而成。不
北京城
悬挂什么旗
,报纸上宣传什么主义,像
连良这样的艺人都细心地过着自己的日
,
心地琢磨那份属于自己的舞台和角
。艺术是拒绝
象的。从事艺术的人,大多个
饱满。他们只能活在个
的生动
觉中,以自己独特又隐秘的方式活着。
"戒得掉吗?"
另有一事,我也是记忆至。一日下午,我在家
完功课,跑到院
里踢毽
。忽然,洪秘书领着一个年轻的女
,跨
二门。她衣淡雅之服,修短合度,端庄秀丽,婀娜而刚健。
"你是连良的弟弟。"那警察问。
到了演的那一天,父亲恰好有外事活动,不能去了。我看戏归来,父亲问:"小愚儿,那罗蕙兰演得怎么样,漂亮吗?"
那罗女士对父亲鞠一躬,并一再
谢。
"为什么?"
"是。"接着,那青年央求李宝荣到中国大戏院给连良送信。
听了这句话,没看戏的父亲也和我一样兴地直乐。
随着一声喊,我们全家连同秘书、警卫、勤杂、厨师、司机、保姆都来了神,真可谓翘首以待。这时,我
会到一个名艺人比一个政治首领的
引力,可大多了!
连良
着藏青
西服,
材修长,前额开阔,鼻梁笔直,
睛明澈。脸上,泛着浅浅的笑容。
"太好啦!"我不禁呼起来,遂又问:"她为什么来咱们家?"
谈话的时间并不长。主客二人从大客厅来。父亲对那罗女士说:"有了消息,会通知你的。"遂转
对洪秘书说:"替我送送客人。"
母亲犹豫片刻,说:"从医学角度看,现在还没有答案。"母亲还认为,毒于社会是罪恶现象;但于个人可能与
德品质无关。由于它是一
疾病,所以,靠说教和
是戒不掉的,特别是对那些特殊
份的人,就更难戒掉了。母亲的话,令我非常吃惊。因为这和政府宣传的完全不同。1949年后,政府虽将
大烟的名角儿集中起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统一
母亲笑:"我也分不清了。"
"是唱京戏的。"
我举着票,嚷着:"爸,咱一起去呀!"
我搂着父亲,大笑。
连良说:"我不是收藏家,只喜好一些小玩意儿。"
我问母亲:"这到底是谁请谁呀?"
站在一边的父亲,也咧着嘴笑。
"这事儿,我爸能行吗?"
饭前,父亲还请连良欣赏了自己收藏的折扇,鼻烟壶,玉质小摆件。
连良客气得很。对每一件都说好,好。父亲告诉他,自己主要是收藏古书,不是专门收藏古玩的人。
"这么好听的名字。是嘛的?"
"戒不掉。"
洪秘书说:"当然是有事才来。"
我说:"漂亮,比连良还漂亮!"
时近黄昏,天空呈现琥珀
的光辉。墙
、屋脊、树梢也都涂上一抹残
。
1958年,北京京剧团在公安礼堂演
。前面是杨盛
的《艳
楼》,后面是
连良的《淮河营》,演
一切正常。当夜,长期与
连良合作的杨盛
猝死于家中。杨盛
梨园世家,四代武生,在剧团担任演员队队长,工作铺排得有条不紊,人缘又是极好。年仅45岁,抛下了五个孩
,其妻(继室)为谭小培之女。噩耗传来,
连良泪
满面,悲痛不已。那时杨之长
杨少
是中国戏曲学校即将毕业的学生,家境困难。
连良亲赴学校,找到校长,要求杨少
转到北京京剧团。调到剧团,他对杨少
说:"从今儿以后,你父亲什么待遇,你就是什么待遇。"
连良说到
到。以后年轻的杨少
,一直拿着杨盛
的工资。杨少
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
连良为了他日后成材,特请武生
手王金璐传授技艺。拜师那日从安排到
费,都是
连良一手
办。此后,
连良又去北京戏曲学校,和领导商议把杨盛
另两个孩
转
北京京剧团学员队,让他俩打打武行,得以养活自己,对此,剧团无人提
异议。
在院一角,柴火闪耀,悬着的
鸭在薰烤下,飘散着烟与香。我又
厨房,见所有的桌面、案板、菜墩都铺上了白布。
连良请来的厨师,在白布上面使用着自己带来的案板、菜墩和各
炊
。抹布也是自备,雪白雪白的。我看了看,觉得只有
和火是我家的了。这哪里是父亲在家请客?简直就是共赴圣餐。这让我想起父亲对我说的那句"有信仰的人跟没有信仰的人大不一样"的话来。心里不由得生发
一
神圣
。
"她叫罗蕙兰。"洪秘书答。
我说:"她找我爸有事吗?"
瞧这架势,我惊奇不已,也兴奋不已,便跟着这些白衣人满院跑来跑去。看久了,便产生了一
错觉:好像是
连良在请我们一家人吃饭。
"你父亲要请连良帮忙。"洪秘书这样说。
连良有没有短
呢?有短
。短
是
大烟。这在梨园行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与当今的演艺圈非常相似。他
,其他几个名角,也
。
他。
三十年代,连良曾有过一次难忘的救弟经历。那时,天津有个当警察分局局长的人,叫徐树
。他倚势欺人,横行霸
。一天,他带着
枝招展的小老婆,在圣安娜舞厅
舞。人刚
座,临座的一个青年多看了那小老婆几
。徐树
哪里容得,立即叫来便衣,把那人架走。在刑讯室里,打得血
满面。又叫个剃
匠将乌黑油亮的
发,剃个
光。再让从厕所提来一盆
,给那人
下去。之后,又
番
打,人很快昏死过去。苏醒后,一个叫李宝荣的警察悄悄问他:"你姓啥?你是回民吗?"
"连良来了!"
"烤鸭。"
没过多久,连良托人送来四张戏票——是他和罗蕙兰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
《审
刺汤》。
之后,父亲向他介绍了民盟的情况。说,民盟虽然被统战划为以
等院校为主要成分的党派,但像
连良这样有成就的艺术家,当也是
收的对象。
连良一再说,自己是很愿意和文人往来的
提及艺人的家世,连良告诉父亲:自己世居北京。打祖父起就在阜成门外开茶馆,人称"门
家"。茶馆的院落
大。时间长了,居然成了戏迷聚会的地方。在那样的环境里,
连良的父辈玩票、也都拜师学戏,还都学的是老生。到了自己这辈,兄弟先后
了梨园行。
连良没有谈及家
情况,父亲知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难言者乃世间情
与家
,自然不便多问。
已是夜阑灯炧,连良告辞,父亲送至二门。悠然而至,翩然而归,我觉得他简直是个神仙。
王金璐是1936年的童伶生行冠军。他迷(连良)又崇
(连良),故而拜
连良为师。1959年,他在西安演
《铜网阵》摔成重伤,在家调养整整十八个年
,日
过到了山穷
尽的地步。
连良为在经济上能有所助,便请王金璐的夫人给自己抄剧本,
些文字工作,这样可挣些钱,贴补家用("文革"中
连良去世,可怜王金璐夫妇就只能靠糊火柴盒度日了)。总之,梨园行无人不佩服
连良的侠义心
。
"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