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 >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6/10)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6/10)

觉得干净,妈妈一定说它脏呢!"

父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父亲高兴,我就高兴。公园松柏参天,人迹稀少,幽雅中也带着一点悲戚。我们走了一段,忽见远处,隐约有一人影,径直而来。他行止温雅,风度翩然。

父亲停下脚步,眯缝着眼,一看再看,说:"这个人好像是马连良。"

天哪,真的是马连良!马连良亦判别出我们,遂加快了脚步。

"章部长,身体可好?"他行至面前,挺腰敛胸,握手鞠躬,稳重又飘洒。

"好,好。"父亲惊喜得连声答道:"我要是身体不好,能到这儿赏雪景吗?"

他俩一问一答,拉起了家常。话题又扯到(19)57年事,父亲说:反右的时候,你在剧团情况怎么样?因为我的关系,给你带来许多的压力吧?"

"还好,还好,他们也就说我是火线入盟。"他告诉父亲,多亏彭(真)市长的保护,最后才平安无事。而李万春就未能过关。

我站在一旁直直地看着他——觉得马连良在台下,其姿态神情也是很可欣赏的:说话不疾不徐,目不他瞬,脸上泛着笑意。他动止中节,一言一行都像有尺寸管着。极自然,又极艺术。有一种做人圆通却令人不觉圆通的感觉。这并非是应酬的纯熟流利,而是一股渗透于性情、弥漫于眉宇的宁和之气。

谈到演戏,父亲问:"马先生还经常演出吗?"

"演,每月有个十来场。"

"有好戏吗?"

"还是《审头》、《甘露寺》、《借东风》那些老戏。不过,剧团可能会排演《赵氏孤儿》。如果排好了,到时候我请您看戏。"

父亲说:"一定去看,我自己买票。"

笑谈中,马连良忽道:"过了两、三年了,我可还记得在您家喝茶、吃饭的情形呢!"

本是一句闲话,父亲听来却心潮难平。回到家中,把马连良的这句话,说了又说,提了再提。是呀,反右前在我家做客的朋友不知道有多少,也不知喝了多少杯茶,吃了多少顿饭。现已无人说及,提及,念及。而这个艺人说得,提得,也念得。

下午,雪又飘飘洒洒地下起来。父亲怅望窗外,自语道:"春风、夏日、秋雨、冬雪,幸有苍苍者不解势利。"

第二天,父亲便把《史记》和"古本戏曲丛刊"翻出来,叫我熟悉赵氏孤儿的历史和剧本。父亲还说,歌德也写过模拟其后半部情节的一个剧本(即《埃耳泊诺》)。《赵氏孤儿》这个戏,是由一个叫纪君祥的文人在八百年前写就的,他为此而传名至今。《赵氏孤儿》取材于历史记载加以虚构发展而成:春秋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赵盾,致使赵家三百余口被诛杀。为保护赵氏根苗和晋国同龄幼婴,草医程婴献出亲生骨肉,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抛却身家性命,守门将军拔剑自刎他们心存正义,扑向死亡,换得赵氏孤儿的安全。十五年后,程婴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赵氏孤儿。孤儿把复仇之剑刺向了义父屠岸贾。——元代文人描绘的一幅幅悚目惊心的场景,张扬着我们这个民族百死不辞的复仇精神。元蒙统治时期科举制度废除,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只比乞丐高一等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只有到勾栏瓦肆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这些奔波于闾巷村坊的书生,也因此对社会有了深切的了解与感受。于是,他们借助历史故事的铺陈,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刻写心灵的剧痛。演这个戏,虽说是四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同台演出。但,马连良扮演的大智大勇的程婴,是戏胆。

1959年的夏秋,《赵氏孤儿》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我们一家人都去了。

老程婴提笔泪难忍,

千头万绪涌在心。

十五年冤屈俱受尽,

佯装笑脸对奸臣。

晋国中上下人谈论,

知道我老程婴"贪图富贵与赏金,卖友求荣,害死孤儿,是一个不义之人"。

【1】【2】【3】【4】【5】【6】【7】【8】【9】【1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