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这么一说,我立觉得自己太遗憾了,而且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也算“富连成”门徒的梅兰芳,也格外关照这个小师弟。1933年秋在上海大舞台与之合演了一场《奇双会》,使叶盛兰红遍上海滩。上海观众说:“好些年了,没见到这么好的小生呀!”
京剧历史上老生挑班挂牌(京剧戏班演员的一
。俗称挂
牌的、挑大梁的、台
,即有艺术造诣,有影响力、号召力的领衔演员。在广告、海报及演
牌
上其姓名及所演剧目均置于最显要
。演
时一般都演大轴戏),是名正言顺;后来顺应
,由青衣组班挑大梁。而抗战胜利后(约在1948年左右),叶盛兰在中国京剧史上第一次以小生行当挂
牌组班演
了。这是他的雄心壮志,也是他的实力所致。他的班社叫“育化社”意思是戏剧以教育
化为务。
叶盛兰还在“富连成”科班效力的时候,慧识人的
连良就“盯上”他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
连良便邀请他客串《群英会—借东风》里的周瑜,并大肆宣传,厚给酬劳。这
名利双收的情况,使年轻的叶盛兰受
若惊。他的父亲“富连成”社长叶
善也觉得自己的儿
能在“扶风社”大班演
,是多么风光
面。要知
,科班学生
科(即毕业)以后的
路,就是搭班唱戏的卖艺生涯。如今有
连良亲自来请,有“扶风社”这样有名的大班来约,待遇优厚,当然是求之不得,叶家一
答应。也就从1933年起,到1948年,叶盛兰与
连良搭档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整整合作了十五个年
。那时的“扶风社”有
连良、张君秋、叶盛兰、刘连荣、
富禄,人称“五虎上将”在
坛可算得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同事瞥了我一,说:“是角儿,就都有脾气,那些跑龙
的倒是没脾气。”
叶盛兰
。”
1940年,叶氏三兄弟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联合演,声势浩大。他们订制了全堂守旧(京剧舞台装置,也称堂幕、台幔。即舞台上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绸缎或丝绒制,并刺绣各
装饰
图案,起到
化舞台的作用。一些名角均在守旧的装饰上标新立异,作为戏班演
风格的一
标志),天蓝
的
缎,上面绣了三片大红
的枫叶,象征着叶氏三雄。其中,以叶盛兰的风
最健,号召力最
。年纪轻轻的,便锋芒尽
,光彩照人。叶盛兰的表演从嘴里到脚底,都可圈可
。
牌
(京剧戏班里每日公布戏码的
)上但凡有“叶盛兰”三个字,就能保证有五成以上的上座率。他的姓名,就是票房。叶盛兰的小生戏好,偶尔演个小旦,也
。我是没看过,据那些看过的老先生说,当年叶盛兰与小翠
合演过一
《杀
报》(1949年后被列为禁戏),他扮演官保的
金定(小旦)。当他们的母亲要杀官保时,金定哭着跪下为弟弟求情。台上的叶盛兰哭得那个恸呀,真像个小
模样。每演至此,都能把观众的
泪
下来。他演的《木兰从军》也极好,又文又武,亦男亦女。现在没人会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吴祖光曾问过我:“诒和,你看过叶盛兰的《南界关》(又名《战寿》)吗?”
叶盛兰原在北平师大附小念书,十一岁“富连成”社,因有一副姣好的面容,便学旦角。青衣、武旦、刀
旦都拿得起。非但拿得起,还真都不错呢。但是不久发现他妩媚不足,英气有余。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京剧小生人才奇缺,后改学小生,自己对小生也很
兴趣,发奋用功。举凡小生各
功如扇
、袍带、纱帽、翎
、靠把,他都学会了,唱
皆优,文武兼擅。加之人又敬业,每一场戏,都是全力以赴,难怪人们要称赞他是中国京剧第一小生了。祖籍在杏
雨的江南,成长在风霜凛冽的北国,江南的
气与北国的长风同时
了他的气质,外表兼
北雄南秀。面庞白皙,两
剑眉通鼻梁,十足地挑起了男
汉的英风飒气。眉宇间那
端凝沉稳之气,竟如
潭静
,潋滟袭人。
叶盛兰喜阅读。他不看闲书,而是阅读与唱戏相关的著作。在对剧本的研究上下过许多工夫。比如为唱好《监酒令》,他通读了《西汉演义》,终于唱了主人公朱虚侯刘章的凛然正气。
连良听了他吊嗓时的刘章四句唱,非常
动。这个戏在天津公演的时候,一向重视整
形象的
连良看到舞台上供刘章夜巡用的红灯笼,是一个用红绿布糊的直径只有五寸的小圆筒儿,便觉小气,不匹
叶盛兰
嘹亮、气贯长虹的表演,于是,连夜派人到北京专门
四个大红纱质的
灯。这
灯,立刻烘托
舞台的气势。
我摇摇,说:“没看过。”“那你就太遗憾了!”“我看过他的罗成、周瑜、吕布,也不遗憾了。”吴祖光说:“遗憾!没看过他的《南界关》,就都遗憾。”
经他介绍,我才知:叶盛兰在这个戏里扮演守将刘仁瞻之妻徐氏,是反串青衣。最后一场是守城之战,又是十足的刀
旦———讲到这里,吴祖光站起来,激动地说:“这一场的激烈程度,是我看武旦戏从来没有过的,至今也没有见过第二个人演过这
戏。总之,叶盛兰即使反串,也是一
!”
自己当班主,什么都得担待着。好在他事无细,都责无旁贷,艺术上又有容人之量。日常生活
叶盛兰脾气大。这个大脾气,一直保留到1957年夏季。我曾问同事:“为什么叶盛兰有那么大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