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九五五年终于回到台湾家中,是由我们一位堂嫂护送回去的。回家之前,在
国的智
写了一封长信给父母亲,叙述明
得病及治疗的经过情形,大概因为怕父母亲着急,说得比较委婉。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寒风恻恻,我们全家都到了松山机场,焦虑的等待着。明
从飞机走
来时,我们大吃一惊,她整个人都变了形,
暴涨了一倍,本来她就
大,一发胖,就变得庞大臃
起来,
发剪得特别短,梳了一个娃娃
。她的
肤也变了,变得
糙蜡黄,一双
睛目光呆滞,而且无缘无故发笑。明
的病情,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她患了我们全家都不愿意、不忍心、惧畏、避讳提起的一个医学名词——
神分裂症。她初回台湾时已经产生幻觉,听到有人跟她说话的声音。堂嫂告诉我们,明
在
国没有节制的吃东西,
重倍增,她用剪刀把自己
发剪缺了,所以只好将长发修短。
民国三十七年我们又开始逃难,从上海逃到了香港。那时明已经成长为十五六岁的亭亭少女了,而我也病愈,归了队,而且就住在明
隔
房。可是常常我听到明
一个人锁在房中暗自哭泣。我很
张,但不了解,更不懂得如何去安
她。我只知
明
很寂寞。那时母亲到台湾去跟随父亲了,我的另外两个
老早到了
国,家中只有明
一个女孩
,而且正临最艰难的成长时期。明
念的都是最好的学校,在上海是中西女中,在香港是圣玛丽书院,功课要求严格
名,然而明
并不是天资
捷的学生,她很用功,但功课总赶不上。她的英文程度不错,发音尤其好听,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有艺术的才能,可是就是不会考试,在圣玛丽留了一级。她本来生
就内向
,个
长得又
大,因为害羞,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卓以玉是她唯一的知
,留了级就更加尴尬了。我记得那天她拿到学校通知书,急得簌簌泪下,我便怂恿她去看电影,
去散散心。我们看的是一张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与
鬼》拍成的电影。“
鬼来了!”明
在电影院里低声叫
,那一刻,她倒是真把留级的事情忘掉了。
曾有过真正的访客,只有明去探望过我两次,大概还是偷偷去的。我喜
望外,便把那只黑狮
狗赠送了给她,明
叫它米达,后来变成了她的心肝宝贝,常常跟她睡在一床。明
怜
小动
,所有的小生命,她一视同仁。有一次,在台湾我们还住在松江路的时候,房
里常有老鼠——那时松江路算是台北市的边陲地带,一片稻田——我们用铁笼捉到了一只大老鼠,那只硕鼠
尾算起来大概长达一尺,老得尾
都掉光了,而且凶悍,龇牙咧嘴,目
凶光,在笼
里来回奔窜,并且不时啃啮笼
铁线,冀图逃命。这样一个丑陋的家伙,困在笼中居然还如此顽
,我跟弟弟们登时起了杀机,我们跑到
龙
那边用铅桶盛了一大桶
,预备把那只硕鼠活活溺死,等到我们抬
回来,却发觉铁笼笼门大开,那只硕鼠老早逃之夭夭了。明
站在笼边,满脸不忍,向我们求情
:“不要
死人家嘛。”明
真是菩萨心
,她是太过善良了,在这个杀机四伏的世界里,太容易受到伤害。
明在
国那三年多,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或者逐渐起了什么变化,我一直不太清楚。卓以玉到纽约见到明
时,明
曾经跟她诉苦(她那时已
了波士顿大学),学校功课还是赶不上。她渐渐退缩,常常一个人躲避到电影院里,不肯
来,后来终于停了学。许多年后,我回台湾,问起明
还想不想到
国去玩玩。明
摇
,叹了一
气说
:“那个地方太冷喽。”波士顿的冬天大概把她吓怕了。
国冰天雪地的寂寞,就像新大陆广漠的土地一般,也是无边无垠的。在这里,失败者无立锥之地。明
在
国那几年,很不快乐。
明是十七岁到
国去的,当时时局动
,另外两个
已经在
国,父母亲大概认为把明
送去,可以去跟随她们。赴
前夕,哥哥们把明
带去参加朋友们开的临别舞会。明
穿了一袭粉红长裙,腰间系着蓝缎
飘带,披了一件白
披肩,长
玉立,裙带飘然,俨然丽人模样。其实明
长得很可
,一双凤
,小小的嘴,笑起来,非常稚气。可是她不重衣着,行动比较拘谨,所以看起来,总有
羞赧失措的样
。但是那次赴宴,明
脱颖而
,竟变得十分潇洒起来,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明
如此盛装,如此明丽动人。
明的病,是我们全家一个无可弥补的遗憾,一个共同的隐痛,一个集
的内疚。她的不幸,给父母亲晚年带来最沉重的打击。父母亲一生,于国于家,不知经历过多少惊涛骇狼,大风大险,他们临危不
、克服万难的魄力与信心,有时到达惊人的地步,可是面临亲生女儿遭罹这
人力无可挽回的厄难时,二位
人,竟也束手无策了。我家手足十人,我们幼年时,父亲驰骋疆场,在家日短,养育的责任全靠母亲一手扛起。儿女的幸福,是她生命的首要目标,在那动
震撼的年代里,我们在母亲卵翼之下,得以一一成长。有时母亲不禁庆幸,叹
:“终算把你们都带大了。”
叹中,也不免有一份使命完成的欣
。没料到步
晚境,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