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嘲笑他:“我在网上跟你聊了几次,就决定一个人来印度,我妈也没担心过我,怎么你比我妈还唠叨?”
然而小辛依然不能释怀,忧心忡忡地说:“我答应过要全程陪同的,现在却失约。如果你在印度出了什么事,我真不会原谅自己。”
“哪有那么严重?我又不是第一次做背包客。我自己走过大半个中国,包括一些铁路不能到达的偏远山区,还至少游了半个欧洲和非洲,很有经验的啦。等你跟我回中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个多么好的导游了。”
在扎哈尔门与德里门中间的广场上,一座用栏杆围起来的袖珍陵墓引起了我的注意,规模不大,但很精致,石材棺椁,周边雕有细美的花纹。
若说是帝王,似乎不该这么小巧;若说是普通人,又不该如此郑重。
我问小辛:“这是什么人的墓,这么特别?”
“一个英军班长。”
我一愣,那不就是侵略者?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不禁觉得很难理解这陵墓的保护完整。如果在中国,不知它会被砸毁多少次,能想象在敦煌塑一座斯坦因或伯希和的雕像来供人瞻仰吗?即使有,也该是像岳飞陵前的秦桧雕像那样,让他跪着受万人唾弃吧?
我将疑惑向小辛提出来,他平静地回答:“我们是信奉印度教的,教义里说:有人打你的左脸,可以伸右脸给他。所以,我们不会心怀仇恨。”
“哦?我还以为‘宽恕’是基督教的基本主张,这是一句基督教义呢。”
“是吗?他们向我们学的吧?”小辛理所当然地回答。
我不禁莞尔。在小辛看来,大概所有好的、相似的教义都是来自印度教的吧?我不是教徒,不知道这句左脸右脸的格言到底出自哪一部经书,也不知道面对凌辱究竟哪种态度才是对的,知天乐命,或是不忘国耻?但我有点敬佩印度人这种随遇而安的乐天性格,好的坏的,只要是发生过的历史,便都坦然地接受下来,不会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不能释放。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抱着巨大的怨恨在行走,怨母亲不该那么轻易地改嫁,即使要嫁也该选个更好的人家,怨继父那冷漠挑剔的眼神,两个异姓姐姐对我的种种刁难欺侮。我甚至常常想,如果有一天看到她们跌落深坑,哪怕我就在咫尺之地,也绝不会施以援手。我会袖着手看她们一直跌落下去,报以冷笑和轻蔑的眼神,就像她们以往对我的那样。
但是后来有一天我被同学拉着去听一个美容讲座,内容原本十分无聊,关于怎么样保持健康有规律的生活以及自制面膜之类。美容师年纪约在四十上下,保养得极好,脸上没有一丝皱纹,因此很权威很有说服力的样子。我听得打瞌睡,正想找个机会溜走,她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说:美容的第一要诀就是保持良好心态,一个心中有恨的人,脸上是不会美的。
我就被这么简洁明了的一句话给征服了。
常常是这样,长篇累牍煞有介事的说教未必有半句进得去耳中,但是不经意的一句警言却可能带给我极大震撼。记得小时候读《简爱》,主人公的命运并未使我垂怜,但是简的女友珍妮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却成为我的人生座右铭,直到今天记忆犹新——“对你所必须忍受的事说是受不了,是一种软弱和无能的表现。”我把那句话刻在桌角,每天警告自己要忍耐,要坚强,如果我不爱惜自己,那么这世上再无人关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