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葬清 > 第二十九章后记之人物闲话下(2/6)

第二十九章后记之人物闲话下(2/6)

明代朝堂之上,群臣喜空发议论,涉边事。萨尔浒和松山这两次重大战役的失败,都有朝廷战的因素在内,明末党争激烈,皇帝崇祯多疑且急躁武断,对于军事决策的不良影响特别大。此为不利之二。

明代遵循文人领军制度,凡级军事长官,诸如巡抚、总督、经略、督师之类职位,全是由的文官担任,多是挂兵官职兼都察院官职负责军务,级军事长官的职位从不常设,完成任务则回京。

于是袁崇焕以监军的份来到辽东,明代的廷臣或者宦官监军,没有几个有息的,袁崇焕作风截然相反。

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写:“古未有jiān臣在内,而名将得立功于外者”,还是很有理的。明末形势,皇帝无能、官僚**,这些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加可怕,评论袁崇焕者,不可不知明末朝堂之状况,文天祥说过“时穷节乃现”,明末那**的官场,能个廉洁的官员都不容易哩。

袁崇焕“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城”,的确胆大过人,然转念一想,他这个监军,虽然因此而获得了好评,却实在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但由此可见其人格,在明末官场上相当难得见到的这独特个,既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也给他带来了悲剧结局之命运。

“经略王在晋令崇焕移驻中前所,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军,经理前屯卫事。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明史曰:崇焕尝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

王化贞广宁兵溃后,袁崇焕也没通知自己所在的门“即单骑阅关内外”,回来还说:“予我军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山海关当真靠袁一人可以守住吗?细细想来,这句话就像几年后袁崇焕对崇祯承诺的“五年平辽”一样,只是妄言,当不得真。可是在那时满朝官员都惶恐不安的气氛中,这豪气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也得到了廷臣的赞许。因为明末的风气是一变态类的好战,其实大家都清楚,明末大分官员都是,但都是好战派,很难理解么?其实不难,这就是人

明末时候,士兵军心涣散、军官贪污成队战斗力低下,这是全国都存在的现象。就辽东明军,边兵还算颇有战斗力,但补给不足,缺饷事件时常发生。此为不利之一。

不能说此问题永远无法讨论,毕竟时代在发展,学问也在长,许多明末问题专家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结论,而明代之经济史、制度史等等也有了整理。可以说,我们今天对袁崇焕行历史评价,比之前人有更多优势,只要抱开放之心态,接受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观,定可得较为可信的结论。

袁崇焕当知县的时候,就“以边才自许云”,袁崇焕大概也是自诩多了,竟然受到御史的推荐。袁崇焕好言兵,也像我们好历史一样,都是业余的。自古至今,历史上好言兵的文人,如赵括般无用的,那是百倍于如王明那样成为名将的。

不久,经略王在晋和袁崇焕为了是镇守山海关还是镇守宁远而起争执,一直闹到了天启皇帝那里,幸亏大学士孙承宗亲往辽东视察,认同了袁崇焕的主张,并自请督师,罢黜了王在晋。

明末整个官僚系风气非常**,主要是党争之风尤烈,朝廷官员分成了两派互相倾辄,不论是非,只立场。官员们好夸夸其谈,喜唱调,万历皇帝脆不理政务,天启皇帝只信任魏忠贤,崇祯皇帝则走灯一般不停的换内阁首辅,国家战略如同儿戏,朝政一塌糊涂。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成士,能考中士当是明代读书人中萃的人,称其为八文专家应该不为过。我们评价历史袁崇焕,总是不由自主的将其当成职业军人,却是求古人了。

袁崇焕勤勤恳恳,为宁远城的修筑立下了汗功劳。在孙承宗主持辽东期间,袁崇焕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也有些许透来的事件反映了袁的格。

从袁崇焕辽东经略来看,他未必有多少军事天才,但其人不循规蹈矩、格倔、自负、胆大,甚至逞能、独断、又言无忌,倒是不虚。

有明一代,由于是非职业军人担任级军事长官,又从来没有长期担任,所以素质普遍低下。明末几位尚称能战的级将领,如熊廷弼、孙承宗、孙传、洪承畴、卢象升,也都犯有过重大失误。事实上,即使是职业军人的将军,在明末那般资源匮乏、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够战而胜之,何况完全缺乏军事素养的文人呢?

【1】【2】【3】【4】【5】【6】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